許春忠 黃余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新余作為工業化、城鎮化步伐較快的地市,正在積極踐行“工業強市、區域小市、山水美市”的定位,探索闖出一條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努力書寫鄉村振興的新余篇章。
一、新余鄉村振興正跑出地方加速度
新余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強化統籌設計,細化政策措施,有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2019年度在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一是強化項目引領,增強“內動力”。抓好特色農業產業帶動,全市農業特色產業45萬畝優質稻、30萬畝特色果業、20萬畝高產油茶、10萬畝中藥材產業全部到位;循環農業成為全國樣板,2019年成功舉辦全國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現場會;推動江西新余現代糧食產業園、江西新余糧食中轉淺圓倉及鐵路罩棚建設等重大項目,年糧油食品加工能力達到18萬噸,年糧油等農產品中轉能力達30萬噸,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產業支撐。
二是注重城鄉統籌,改善“硬條件”。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市414個行政村建成736個頤養之家,上榜全國農村改革十大案例;在全省率先啟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2.53%,有效解決貧困戶飲用水難題;建成“曉康診所”400座,全力推進農村寄宿學校“小荷工程”建設,惠及1.3萬名學生。
三是打造宜居生態,優化“外環境”。全面美化農村居住環境,嚴格執行農民建房“一戶一宅”,拆除“三房”854萬平方米,建成“三園”120萬平方米,建成農村公廁3519座;推動城市優質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垃圾治理全覆蓋;全市333座水庫、2293座山塘全部退出承包養殖,禁養區養殖場全關閉,可養區養殖場進行生態化改造,全市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90%以上。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存在的矛盾問題
一是全面系統的規劃不夠,特色不夠鮮明。不少鎮村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現代農業發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等規劃之間相互銜接不夠,缺少一村、一鎮的總體規劃整合。現有村莊規劃編制進展緩慢,特色不夠鮮明,融合農耕文化、民俗風情、人文資源、建筑風格等要素不夠,進行區域功能、居民住宅、產業發展、休閑旅游等定位不明確,“一村一景”“一村一業”特色不夠鮮明。比如,規劃在引領村莊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等方面所起作用不夠。
二是鄉土人才保留引進不足,人才支撐不強。基層普遍反映,缺人才是制約農業農村發展關鍵因素。從農村產業發展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偏少,能夠承接網絡經濟時代的復合型人才更少;從農村技術支持看,缺少長期扎根農村、從事農村技術研究推廣的“土專家”“田秀才”,農村教育、衛生等人才也存在數量不足、學歷不高、能力不強等問題;從農村有效管理看,大部分鎮村干部平均年齡偏大,年輕后備干部不足,選派的第一書記和選調的大學生村官流動性較大、穩定性不夠。
三是財政資金投入整合不夠,保障力度不足。財政涉農資金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還不健全,尤其是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壓力下,部分縣(區)財政支農投入有所下降。各部門對財政資金使用方向規定過于具體,缺乏靈活性,地方無法統籌使用。財政投入道路、住房、環境等公共設施建設的資金也較為分散,多個部門各自為戰。也有的基層干部反映,農業保險對地方特色農產品覆蓋不夠,不能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足夠的風險保障。
四是農村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帶動效應不好。農業產業質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新型職業農民少,大部分農民創業致富能力不強,農村創業創新氛圍不濃。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不夠,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加工轉化效率不高,支撐和帶動地方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作用不強。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還處于培育階段,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帶動農民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收益的辦法不多。
五是村容村貌治理水平不高,整體效果不佳。受各種因素影響,大部分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落后,農村道路、供排水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條件依然是農村發展短板。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政策不活、辦法不多。有些鄉鎮反映,環境整治工作沒有充分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雜物亂堆放、垃圾亂拋灑等現象給美麗村莊建設、農田基礎設施管護帶來一定困難。
三、全面系統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頂層設計。要建立市、縣兩級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制度,制定《新余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若干條措施》,把全面系統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統籌起來抓,進一步細化實化工作職責和政策措施。2021年前,全面開展鎮村規劃編制,賦予縣(區)更多鎮村規劃自主權,穩妥推進鄉村人口集中居住、項目集中落地、土地集中經營;結合新宜吉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快新一輪城鄉統籌規劃編制,優化細化鄉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加快形成城與鄉、人與自然、產業與生態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空間形態。
二是要進一步優化結構,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要按照高質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出臺“產業興村強縣計劃”具體實施方案,結合新余蜜桔、山茶油、大蒜等特色農產品,加快引導培育年產值超1億元的特色農業產業,推動一批農業中小企業做精做專。重點創新產業融合模式,制定“農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加快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農耕體驗、健康養生、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
三是要進一步育才引才,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將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納入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結合“渝郎回鄉”活動,統籌制定鄉村人才吸引、招錄實施方案。依托黨校、成教中心、職業院校等平臺,立足現有農村人才資源,開展系統培訓。2022年前,重點圍繞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及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畢業生、退伍返鄉軍人等,成系統成批次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盡快制定新余市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取得合理報酬的指導性文件,為基層農技人員全身心投入農技推廣提供政策支持。
四是要進一步強化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提高鄉村生產生活水平。結合村莊布局優化,把農村道路交通、農田水利、供水供電、通訊網絡、污水處理等建設實施與打造“重點村”“特色村”相銜接。瞄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形成推動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服務、社會保障、農村養老等服務進村的實施辦法。建立教育、衛生人才在縣城與鄉鎮、村(居)之間定期流動機制,提高在鎮村工作人才待遇。出臺農村環境管護實施意見,形成農村河道、道路交通、綠化美化、環境保護和公共設施“五位一體”管護辦法。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許春忠系市政府副秘書長)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