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府發﹝2021﹞17號
新余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助力新余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助力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意見》(贛府發〔2021〕2號)要求,加快推進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建設,助力新余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實現新時代“工小美”新輝煌、奮戰“十四五”新征程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二)工作目標。
堅持需求引領、趨利避害、創新驅動和統籌協調原則,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工小美”的市情定位,確保到2025年,基本建成適應新余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需要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實現城鄉區域全覆蓋,氣象社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水平顯著提高,科技創新對氣象現代化水平的貢獻率顯著提升,力爭氣象現代化水平整體達到全省市級領先。
二、工作舉措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設,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1.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建立健全市、縣、鄉、村、組五級聯動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明確各級氣象災害防御職責。加強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建設,完善氣象、應急、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文廣新旅、交通運輸、林業等部門間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和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健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氣象安全屬地責任。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納入基層基本公共服務,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績效考核,建立氣象信息員考核評價激勵機制。(責任單位: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2.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結合防汛抗旱、森林防火、中小河流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治理、美麗鄉村等工程建設,加密觀測站網布局,發展智能觀測、協同觀測,逐步實現全市自動氣象觀測網達到5×5公里網格密度。建設x波段天氣雷達,構建“云+端”氣象業務系統,提升數值天氣預報釋用能力,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水平和逐6小時降水預報精準度。(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3.增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完善突發事件預警功能,注重集約共享,推進多災種預警信息統一發布。健全突發事件全媒體發布工作機制,加強全市主流媒體、公共媒體與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有機聯動,健全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全網免費發布機制,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到社區到村到戶到人到每日進入新余境內每位流動人員。構建針對重點地區、重點人員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文廣新旅局、中國電信新余分公司、中國移動新余分公司、中國聯通新余分公司、市廣播電視臺、新余日報社,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4.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開展致災性天氣風險評估預警,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將氣象災害防御和保障服務納入智慧城市和城市治理工作體系,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單位。(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二)加強現代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建設,提高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水平。
5.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先導的危險地區人員提前轉移機制。建設農村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完善農村學校、公交站臺、農貿市場、頤養之家等人員密集場所防雷設施,在易遭受雷擊的田間地頭建設防雷避雨亭。推動預警大喇叭村組全覆蓋。加強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重點地區的智慧化、直通式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民政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6.提升糧食安全氣象服務水平。加強高標準農田、設施農業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建設智慧農業氣象保障服務工程。積極推進糧食生產氣象適用技術成果應用,提高糧油作物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主要病蟲害氣象風險預報的精準性和預見期。(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氣象局)
7.提升特色農產品氣象服務能力。開展特色農業發展規劃、種植結構調整等氣象評估,建設特色農業服務基地,依托“柑橘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打造新余蜜桔氣象服務分中心;推進氣象融入全國麻紡示范基地建設,打造分宜苧麻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開展氣候品質評價,認證一批“氣候好產品”。拓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覆蓋面,積極推進氣象災害巨災保險發展。(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加強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水平。
8.提升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仰天崗、大崗山、百丈峰、蒙山等生態氣象觀測站,完善提升濕地、城市等典型生態觀測系統,加強生態質量和生態功能修復氣象監測評價,建設生態系統安全氣象風險預警系統。開展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評估。(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9.提升污染防治攻堅戰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條件研究,提高大氣污染監測預警水平,延長天氣預報、空氣質量預測、重污染天氣預警的時效。建設仙女湖水體氣象觀測站,加強袁河、孔目江水體水質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開展常態化人工增雨作業,發揮人工增雨在調蓄水和凈化空氣中的作用。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氣象保障服務示范建設。(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0.強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全面落實《江西省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制定配套政策,開展城市規劃、重大項目、重點發展區域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發展“氣候+”全域旅游業態,發掘環城路氣候旅游資源,建設仰天崗氣象主題公園,創建“中國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氣候小鎮”等康養旅游宜居生態品牌。(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文廣新旅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四)加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
11.提升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氣象保障能力。創新區域氣象協作機制,提升新宜吉合作示范區域、仙女湖區域旅游安全氣象保障能力,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防雷安全保障。建立城市暴雨內澇、降水監測預報等基礎信息共享機制。推動新余城市安全運行氣象保障工程建設。增強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交通運輸、旅游、衛生健康等領域信息共享和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將仙女湖生態旅游氣象服務中心打造成全省一流特色氣象服務中心。(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市文廣新旅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局、市衛健委、新鋼公司,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2.發展智慧公眾氣象服務。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公共媒體、氣象預警大喇叭傳播權威氣象信息。深入實施“智氣象”示范應用,豐富民生熱點氣象服務產品。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科普工作納入新余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推動建設青少年氣象科普基地、氣象科普教育基地。(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教育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市城管局、中國電信新余分公司、中國移動新余分公司、中國聯通新余分公司、市廣播電視臺、新余日報社,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3.強化氣象公共安全管理。出臺全市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辦法,組織開展氣象安全普查,深化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鄉鎮、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健全各級人民政府防雷安全領導責任、相關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制定防雷安全責任清單,落實防雷安全屬地責任。將防雷安全工作納入各地應急綜合考核、安全生產考核體系、綜合執法檢查體系。加快防雷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五)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提高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4.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推進“一江一湖一渠”水源地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建設,支持氣象與新余國科公司的合作,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網、氣象裝備外場試驗基地,推進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外場試驗基地建設。建立新宜吉六縣跨行政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機制,推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由應急處置向常態化作業轉變、兼職作業向專職作業轉變。(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
15.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安全防控。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綜合監管”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全面建立安全管理責任體系。規范人工影響天氣彈藥購買、存儲、運輸和空域協調工作。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安全信息化能力建設。(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六)加強發展支撐能力建設,提高氣象事業發展綜合保障水平。
16.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科技創新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市統籌。加大氣象科研攻關力度,支持局校、局企合作,開展氣象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究。加強氣象信息網絡安全能力建設,加強大數據、5G等新型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氣象部門人才納入全市人才交流計劃,加強氣象部門人才與相關單位、基層政府掛職交流。推動氣象預報新技術研發和具有新余特色的創新基地和創新團隊建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7.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按照國家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落實氣象業務發展和維持經費。推動“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重點工程項目建設,落實資金來源,確保重點工程順利實施。落實氣象部門職工依規足額享受地方政策,實現同城同待遇,保障氣象事業發展和人員經費。(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氣象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8.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和改善工作。加強探測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依法落實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避免影響氣象探測環境行政審批。依法編制、印發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將本級氣象部門納入城市建設規委會成員單位。支持各類氣象觀測站點的建設和保護,財政、發展改革、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要切實保障氣象探測環境改善涉及的資金、土地、林地的落實。(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林業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要加強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領導,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具體措施,及時研究解決氣象現代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二)強化責任落實。
各縣(區)政府、管委會和各有關部門要主動擔責、切實履職,協調聯動、形成合力,持續推進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建設。各級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每年制定年度工作任務和落實措施,并加強對工作進展的指導和督促落實。
(三)加強考核評估。
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要定期和不定期組織開展專項督查,對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及時開展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進展情況的評估,評估結果納入縣(區)政府、管委會年度高質量發展考核。
新余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日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