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余磊 梁宗偉 劉海勇
一、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2023年,受產業整體經營狀況及龍頭企業下滑影響,我市紡織鞋服產業主要經濟指標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全市規模以上紡織鞋服企業由57家減少到47家,工業增加值下降41.5%;實現營業收入23.3億元,同比下降48.8%。
今年以來,隨著龍頭企業生產有所恢復以及金達布藝年產4500萬米高檔麻面料項目等重點項目投產,我市紡織鞋服產業鏈主要指標實現大幅增長。今年新入規2家紡織鞋服企業,分別是高新區的江西君邦皮革有限公司和分宜縣的江西梵蔻漢麻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規模以上紡織鞋服企業共49家。1-10月,全市規模以上紡織鞋服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48億元,同比增長17.7%;利潤總額0.48億元,同比增長了3.4倍,實現了扭虧為盈。
(一)發展基礎
1.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世界領先。我國的紡織工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科技創新力、品牌文化力、綠色競爭力等居世界前列,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配套最為完整、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產業鏈,每年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50%以上,紡織品服裝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國服裝市場零售規模超4.5萬億元。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省份在紡織服裝產業領域擁有深厚底蘊和強勁勢頭,擁有一大批優質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實力雄厚的紡織鞋服企業。
2.我省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平穩。紡織服裝產業一直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形成了從前端化纖、紡紗,到中端織造、染整,再到后端研發設計、成衣制造的完備產業鏈條,基本形成以服裝產業為龍頭,棉紡、針織、化纖、家紡及產業用紡織品協同推進的產業體系。全省已形成了共青城市、青山湖區、德安縣、于都縣、奉新縣、萬年縣、瑞昌縣、分宜縣等9個省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其中德安縣、青山湖區規上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2023年,全省紡織服裝產業規模達1068億,占全省工業的2.6%,實現利潤39億,是全省第10大產業,在全國居第8位,是全省為數不多位居全國前列的產業。今年1-10月全省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69.5億元,實現利潤27.7億元。
(二)發展歷史。
我市分宜縣有著千年苧麻種植歷史和夏布制作歷史,積淀了深厚的夏布文化。分宜自唐始,“歲貢白苧布十匹”。宋時,袁州知府的進貢表曾稱:“袁郡之邑,向進苧布,今俱歸分宜督辦”。民國時期,分宜夏布持續遠銷朝鮮、日本等國。新中國成立后,新余的現代紡織工業開始起步,至上世紀90年代,涌現了新余紡織廠、新余床上用品廠、新余市服裝廠、新余市毛紡染織廠、新余市贛中服裝廠、新余市手帕廠、分宜縣苧麻紡織廠等紡織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形成以苧麻紡織為特色的紡織服裝產業,擁有從紡紗、織布、印染到服裝和家紡的完整產業鏈。全市年服裝生產加工能力可達1000萬件(套),年產紗(線)6萬噸,年織布能力5000萬米。
鞋產業方面,國內已形成四大制鞋產業集群式發展態勢。我省鞋產業較為集中的有贛州石城、宜春上高等地。目前,制鞋產業正在進行深度調整,梯度轉移已形成趨勢,已開始向中西部地區內陸省份轉移。我市鞋業自2018年承接浙江溫嶺鞋業產業轉移,迅速集聚了一大批制鞋小微企業,產能大幅提升,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目前,鞋產業主要集中在仙女湖區,萬商紅產業新城逐漸發展成為集供應、制鞋、加工、商貿為一體的大型商貿市場,形成原材料供應到生產、加工、物流及銷售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部分鞋企生產線已輻射至經開區及周邊村鎮,分宜縣有少數制鞋企業。2023年,全市制鞋產業年產值規模近70億元。全市規上鞋企9家,其中分宜縣7家,渝水區1家,仙女湖區1家。
(三)發展條件及優勢
1.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形勢較好。一方面,超大規模、不斷升級的內需市場仍將是紡織行業涵養內生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國居民衣著消費需求將持續釋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將賦予功能性、個性化、多元化紡織服裝消費增長空間,國潮、大健康等消費熱點持續活躍也將助力內需市場平穩增長。另一方面,行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為紡織企業創新供給、激活市場潛力提供積極支撐。今年上半年,我國紡織鞋服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內需市場平穩增長,出口形勢好于預期,規模以上紡織業、化纖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8.6%和85.3%,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2.4和2.1個百分點;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增速較上年同期回升7.6個百分點;全國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同比增長8.1%,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3%;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1431.8億美元,同比增長1.5%。
2.我市麻紡產業底蘊深厚。分宜有千年苧麻種植歷史和深厚的夏布文化,先后榮獲“中國夏布之鄉”、“中國苧麻紡織名城”、“國家級苧麻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等榮譽,被中紡聯評為“國家級紡織特色產業基地”,分宜苧麻紡織產業集群是全省9個省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之一。目前,全市苧麻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我市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間繡活(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以及其創辦的江西渝州繡坊有限公司和新余夏布繡博物館。近年來渝州繡坊帶動地方就業創業2000余人,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約3萬人次,培養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7名、工藝美術師20余名,產業發展的底蘊深厚,技藝傳承有序。
3.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具備較好基礎。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現有華騰地毯、恩達麻世紀等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恩達麻世紀公司2016年被認定為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其苧麻微生物脫膠技術在國內屬于首創,解決了苧麻脫膠產生的污染問題。萬達美紡織是全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桿,通過持續推進5G全連接數字工廠項目建設,逐步實現了紡紗車間全工序的數字化、透明化、精細化管理。
4.仙女湖現代鞋業產業園具有一定發展潛力。仙女湖區以“提升配套服務、分流低端產業、主推品牌代工、快速轉型升級”的發展思路,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債資金3.2億元,投資新建現代鞋業產業園,擁有近12萬平米的標準廠房,引進了第三方運營公司,正在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產業規模偏小。2023年,紡織鞋服規模以上企業只有47家,實現營業收入23.3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不到1.4%。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預計全年營收有望達30個億左右,但整體規模仍然偏小。
二是產業相對低端。分宜縣麻紡產業鏈相對完整,但功能性及高科技應用產品開發不足,高端制品開發不足,在中高端麻紡制品產業鏈中短板明顯。恩達家紡是中國馳名商標,在全國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但近兩年隨著企業發展明顯下滑,品牌影響力也相應下降。仙女湖產業新城內入駐鞋企數量雖多,但多為作坊式小微企業,多數鞋業產品無牌無標,主要依靠低價來換取市場,市場競爭力較弱。目前,仙女湖區僅有道寬鞋業1家規模以上鞋企。
三是夏布出口受限。手工夏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受海外人士青睞,國內90%以上的手工夏布出口至日、韓、東南亞、歐洲等地。但由于粗加工坯布產品利潤空間極小,且苧麻手工夏布未列入農副產品目錄,不享受出口退稅政策,對手工夏布產品出口造成嚴重影響。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和舉措
下一步,要錨定制造強市建設,聚焦紡織鞋服產業鏈強鏈補鏈,推動產業鏈企業發展壯大,提升紡織鞋服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一)對標先進拓思路。學習借鑒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跟蹤全國及省內產業政策動向,研究、分析和制定統籌推進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發展規劃和實施舉措,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各種展銷會、博覽會等活動,學習發達地區經驗做法,以新理念推動企業新發展。
(二)加“數”提質開新局。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將主要得益于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因此,我市要加快紡織鞋服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提能級、拓賽道、促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小燈塔”、“數智工廠”等示范標桿,以“萬達美”等轉型標桿帶動行業內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為紡織鞋服企業提供“小快輕準”微改造,逐步擴大推廣至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推動企業轉型發展。進一步提升電子商務在行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培育直播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社群經濟等新業態、新場景,推動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三)主體培育求突破。著力挖潛增收,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鏈“增珠擴珠”、“串珠成鏈”。一方面深挖存量。加快推進紡織服裝企業“個轉企”“小升規”,尤其是采取強有力舉措,推動仙女湖小微鞋企做大規模,盡早升規入統,引導推動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形成產業發展的“叢林效應”。另一方面擴大增量。通過加大招商力度,積極與沿海省份相關鞋業產業集群進行對接,發揮好仙女湖現代鞋業產業園平臺作用,全力引進生產技術先進、開發能力強、管理規范、擁有自主品牌的大型龍頭企業,配套引進一批上下游重大項目,推動鞋產業向中高端轉型。
(四)品牌建設提能級。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引導企業從制造向創造、數量向質量、產品向品牌轉變。鼓勵支持紡織服裝企業與工業設計大師、服裝設計大師、工藝美術大師等名家合作,綜合運用形象設計、織物結構設計、材質組合設計、款式設計等,將傳統文化與時尚設計相結合打造一批紡織服裝創意產品,破解產品同質化問題。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鼓勵行業研發設計時尚化、個性化、定制化、功能化紡織品,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麻類家紡等優勢領域不斷推出新品,培育新的增長點。
(五)服務保障促發展。落實落細紡織鞋服產業鏈鏈長制各項工作要求,深化企業特派員等幫扶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全面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惠企政策,加強跟進服務和要素供給,幫助企業破解瓶頸制約,用服務之“優”換企業無“憂”,推動企業發展壯大。加快紡織鞋服企業設備更新,加大對企業設備更新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解決企業貸款融資需求。加大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繡技藝傳承的支持力度,加強夏布繡傳統技藝傳承和網絡推廣,加快培養造就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工藝美術師。推動贛西學院進一步加強紡織服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強化校企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優化畢業生在余發展政策,為企業輸送一批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著力為產業提供專業人才保障。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