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梅 何陽洋 彭燕玲
2023年1-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0.2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0.52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22億元,全市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1.32萬人,全市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一、基本情況
(一)夯實基礎,全力做實5+2就業之家建設管理
一是凝聚合力,迅速行動。認真貫徹全省推進“5+2就業之家”建設現場會精神,統籌好人財物等保障要素,全力推動5+2就業之家建設落實落地;截至10月底,全市建設運營“5+2就業之家”359個,已形成城區15分鐘就業服務圈和農村15公里就業服務網。
二是注重創新,拓展陣地。采取“線上+線下”運行新模式為各類群體提供就業創業服務。線上依托“江西就業之家”小程序,線下通過各級就業之家線下平臺,開展招工求職信息摸排、服務成效跟蹤、職業指導介紹、崗位信息推介、就業創業培訓等系列服務。1-10月,全市通過5+2就業之家平臺累計發布招聘崗位3.9萬個次。
三是強化考核,提升質效。制定《新余市就業之家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三必須”評價工作方案》,通過一對一提供服務,自下而上壓實責任,實現就業服務目標效果“三必須”:必須摸清每個家庭的就業狀況;必須為每個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未就業重點群體提供就業援助;必須確保轄區重點群體就業率達到一定合理區間。
(二)精準施策,著力確保各類重點群體穩定就業
一是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聚焦高校畢業生群體就業意愿及企業招工用工實際需求,積極開展高校畢業生專場線上、線下招聘對接活動。組織開展12場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活動,參與企業1105家次,提供崗位2.77萬個次,參與招聘1.45萬人次,達成初步就業意向3564人次。
二是穩步推進農民工就業工作。通過開展“春暖農民工”春節送溫暖走訪慰問活動,為在企業生產或工地施工一線的99位家庭困難農民工送上慰問金及米、油等生活物資。春風行動期間,共為農民工開展送崗下鄉專場招聘會8場,農民工專場招聘會6場,達成就業意向1193人。
三是統籌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加大脫貧人口(含監測對象)就業幫扶力度,通過工業園區吸納、勞務輸出、幫扶車間吸納、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等渠道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全市脫貧勞動力(含監測對象)已實現就業1.04萬人。
(三)強化扶持,充分激發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一是強化創業孵化基地培育建設。實施“創業主體培育”行動,引導優質創業項目入駐孵化基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項目指導、孵化服務等扶持。實行創業孵化基地動態管理,嚴格執行創業孵化基地年度考核、準入退出、滾動孵化機制,促進基地規范化管理。全市創業孵化基地13個,共有入孵實體308家,帶動就業3914人,其中大學生657人。
二是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力度。持續開展創業擔保貸款“特色貸”活動。發放“特色貸”683筆,扶持金額1.68億元,其中以光伏鋰電等新能源產業17筆,金額3804萬元;新余蜜桔種植為主的農業產業666筆,金額1.3億元。全省試點創業擔保貸款市場信用擔保模式,就業部門與新余農商銀行、新余國信擔保公司簽訂創業擔保貸款市場信用擔保模式三方協議,分級分類解決創業個人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三是統籌舉辦兩項創新創業賽事。組織舉辦第六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江西省選拔賽新余市分賽。成功舉辦創業引領者專項活動暨第四屆馬蘭花全國創業培訓講師大賽新余市選拔賽。
(四)整合資源,全面構建技能人才隊伍發展體系
一是抓好職業技能培訓。突出就業導向,重點調查勞動者培訓意愿及市場急需工種和企業緊缺用工情況,設置電子商務師、互聯網營銷師等16個培訓工種。立足產業發展特點和企業實際需求,構建涵蓋崗前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形式的技能人才梯次培養模式,發揮職業技能培訓“蓄水池”作用。
二是扎實開展職業技能評價和技工教育。進一步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企業遴選備案工作。實地走訪中新成奧、東鵬化工、協訊電子等企業及京東物流等平臺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在申報過程遇到的問題,指導企業做好認定機構備案的前期工作。督促和指導贛鋒鋰業強化高技能人才培訓共建共享基地建設。
(五)強化服務,傾力推動就業公共服務提質增效
一是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民營企業服務月”等“10+N”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持續打造“就業有余幫”公共就業服務品牌。1-10月,全市有序組織各類招聘活動135場,累計參與企業4019家次,累計提供崗位數10.08萬個次,參與招聘17.23人次,達成就業意愿1.28萬人次。
二是落實各項就業創業補貼。1-10月,為26家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單位發放社會保險補貼71.54萬元;為363名見習人員發放就業見習補貼193.22萬元;為2011名就業困難人員發放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492.71萬元;為1327人發放失業保險金796.93萬元;為1173名失業人員代繳醫保費130.9萬元;為441人發放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76.35萬元。
(六)壓實責任,狠抓群眾身邊不正之風整改落實
聚焦惠民資金合規使用,扎實開展惠民補貼領域集中整治工作,找準查實各類問題,積極整改落實,保障補貼政策的公開、公平、公正實施,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上半年,共發現涉及就業領域惠民補貼資金相關問題11個,提出了整改措施20條,追回資金14.3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隨著經濟態勢回升向好,市內部分企業擴產用工需求較大,對求職者年齡、技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而人力資源市場上大齡、低技能求職者相對較多,與企業需求不相匹配,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導致有不同程度的缺工情況發生。
三、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以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為導向,加快構建全方位一體化就業公共服務新格局,促進人找崗位更便捷、崗位找人更精準。深化“就業有余幫”招聘服務品牌內涵,保障全市企業用工需求。強化重點企業用工監測,及時掌握重點用工企業員工招用、流失情況。緊緊圍繞我市“6313”行動計劃和加快打造新型工業強市目標,以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崗位擴容。
(二)進一步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積極組織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持續招募高質量就業見習崗位,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加強跨區域勞務協作組織開展專場招聘、送崗下鄉等服務,促進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和外出轉移就業并舉。緊盯城鎮困難人員、脫貧勞動力和監測對象三類重點困難群體,提供“1131”服務,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尤其是初級工以上等級培訓,結合技工院校專業優勢和教育資源,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進一步化解就業領域結構性矛盾。
(三)進一步發揮創業帶動就業作用。開展重點群體和特色產業創新創業行動,強化創業孵化基地等載體建設,優化創業孵化基地層次結構。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力度,推動創業擔保貸款“特色貸”走優走深,突出創業擔保貸款“金融活水”效果。深入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根據不同群體創業需求和特點,針對性開展創業培訓服務。
(四)進一步推動集中整治取得實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專項整治交叉檢查,及時糾正并進一步改進佐證材料有效性不充分等情況,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建立長效機制,著力提升民生資金使用管理水平,做到解決一個問題、堵住一類漏洞、防范一批風險,維護人社領域惠民資金安全。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