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華 黎昱 謝吉芳
全社會研發投入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座城市自主創新能力核心指標,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有力推動了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全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簡稱R&D)經費投入總量19.16億元、同比增長32.5%,研發投入強度(R&D經費與GDP的比值)1.53%,同比提升0.28個百分點、增幅列全省第一。
一、總體情況
1.支持研發投入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出臺《新余市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各縣(區)配套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明確推行企業研發投入后獎補制度,對年度研發投入支出大、強度高的企業,給予資金補助,優先納入各類科技計劃支持清單等獎勵。制定《新余市研發投入統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每年召開聯席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研發投入工作,凝聚合力推動目標任務落實落地。
2.財政科技投入引領作用持續放大。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從2018年的2.48億持續穩定提升至2022年的4.3億,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從2018年的1.8%提升至2022年度的2.2%。市、縣(區)及各單位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省級支持科技創新有關政策措施,2018-2022年,全市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戶數年均增長37.8%,享受加計扣除金額年均增長61.1%,各項激勵政策落實力度持續加大。
3.企業仍是全社會研發投入的主體。2022年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填報53.25億,其中企業占比達94.6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認定的R&D經費占全市R&D經費投入也達到了83.92%。此外,我市企業研發投入以新鋼、贛鋒等中大型企業為主,依靠規模效應其戶均研發經費支出要遠遠大于中小型企業。2022年全市經國家認定的有研發投入的9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大中型工業企業22家,其R&D經費支出達到12.6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的78.36%,處于絕對主導地位。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3.傳統產業占比高、研發投入結構不優。我市規上工業企業以傳統型、加工型為主,多數產品處于產業鏈中下端,產業創新能力偏弱,人才匱乏、技改及研發投入不足。科研院所方面,全市僅有科研機構3所、高等院校5所,科研水平競爭力不強,研究機構研發投入嚴重不足,2021年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填報數中非企業類填報占比僅為3.7%。此外,我市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還是以技術轉讓、合作開發和委托開發等較低層次的合作為主,共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等高層次合作不多,導致企業創新投入可持續性不強。
4.創新主體活躍度不高、研發投入認定率不高。我市中小企業對科技創新認識不足,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資金投入少,多數未建立完善的科研投入機制。2022年,全市納統企業中有R&D活動的企業僅占13.7%、遠低于全省29.2%的平均水平,大中型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比例也僅有48.9%,研發總體投入也不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研發統計臺賬,或存在漏統、錯統和研發項目定位不準、財務數據不平衡等問題,導致數據認定率不高,2022年全市規上企業研發費用填報認定率僅為31.89%。
5.科技服務機構力量薄弱、科技創新人才短缺。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數量偏少,專業人才短缺,服務能力跟不上企業創新發展需求,未形成社會化、專業化的格局。高端創新創業平臺匱乏,對掌握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高端領軍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吸引力有限,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引進難、留住難、培養難、作用發揮難。
四、意見建議
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完善政策扶持機制,持續激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研發水平,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1.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建立市、縣(區)兩級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嚴格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各項激勵政策,以政府的“真金白銀”引導帶動各類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做大做強“科貸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科技信貸產品,以金融杠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為主體,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共同參與建設的多元化投入的局面,為全社會研發投入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2.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三年行動計劃”,瞄準鋰電、數字經濟等產業重點發力,梳理擴容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重點培育扶持科技型、高成長型和戰略新興產業企業,推動一批成長性好的企業“小升規”,全力推動新興產業加大研發投入。緊緊圍繞我市“6313”行動計劃涉及的鋰電新能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6條重點產業鏈,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積極引進培育建設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一批骨干企業做優做精做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全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公立醫院加大科研投入和技術攻關力度,持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3.健全項目引導機制。發揮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建立將企業獲得政策支持的力度與企業R&D投入強度相掛鉤的公共財政政策扶持機制,對研發投入大的企業,各類財政扶持資金和公共要素資源優先予以傾斜支持。加大重大研發專項、重點科研計劃支持力度,堅持在重大課題、重點產業、重要項目中培養鍛煉人才,支持企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積極爭取更多國家項目、承擔更多國家任務,在實踐中提升能力水平。健全科技項目經費管理體制,建立科研項目經費使用臺賬,規范科研支出管理,督促企業做好研發經費單獨建賬、獨立核算等工作,推動更多的財政經費直接應用于研發投入。
4.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健全完善科技、稅務、統計等部門協同工作機制,不定期組織開展企業創新管理宣講活動,不斷提高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管理能力。強化科技服務,深入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對接幫扶,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投入月報制度,規范研發費用歸集、完善研發輔助賬,努力做到精準納統、應統盡統。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通過政府建設、市場化運營方式,積極培育和引進專業化運營團隊,搭建高水平科技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研發、檢測、咨詢、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切實提升全市研發投入統計工作水平。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