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波
電梯作為一種特殊的運輸設備,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廣泛,保有量呈快速增長態勢。但由于機電設備的特性、使用維護管理不到位、安全使用知識匱乏等原因,電梯故障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對電梯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為此,我們對電梯安全監管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希望能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一些參考。
一、全市電梯安全監管工作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在用電梯4959臺,其中渝水區3239臺、高新區1108臺、分宜縣503臺、仙女湖區109臺。按電梯種類分:載客電梯4300臺、載貨電梯343臺、自動扶梯240臺、自動人行道34臺、其他電梯42臺。取得電梯制造資質的廠家1家,即亞洲富士長林電梯有限公司,北京升華電梯有限公司正在申報取證。新余市取證的電梯維保單位4家,外地市在新余設有工作站17個。電梯品牌主要有:亞洲富士長林、日立、上海三菱等。
全市現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5個,其中市本級1個,縣(區)各1個;全市共有特種設備監察員60余人,其中專職監察人員10余人,其中市本級5人,從事電梯檢驗的特種設備檢驗機構1家,即省特檢院新余分院。
從全市電梯的基本情況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電梯保有數量相對較少,全省超過16萬臺,我市占比不到4%,但增速快,近五年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二是高層住宅電梯占比高。占電梯總量超60%。三是公眾聚集場所電梯較多。醫院、商場、酒店等公眾聚集場所的電梯約占電梯總量15%。四是一線知名品牌機型較少。產品主要集中于二、三線中低端機型,設備之間性能差異較大。五是本土專業維護保養機構較少。全市僅有4家本土專業維護保養機構。六是檢驗任務較重。省特檢院新余分院為數不多的檢驗人員除了承擔近5000臺電梯,還承擔了2000余臺起重機、400余臺場內專用車輛等檢驗任務。
二、我市電梯安全監管主要舉措
(一)著力推進電梯應急救援平臺建設。我市電梯應急救援平臺一期工程已完工,應急救援系統平臺已搭建,首批1500臺電梯已安裝一鍵報警裝置,該系統投入使用以來,系統穩定可靠,群眾反映良好,發揮了應急協調指揮、咨詢服務、風險監控、社會監督的功能。
(二)全面進行電梯檢驗工作。聯合省特檢院新余分院通過特種設備監管平臺,每月核對電梯定期檢驗率,對超期未檢電梯采取檢驗單位催檢,監察機構現場監察等手段,督促使用單位申報檢驗。2020年,全市電梯定檢率994%,位居全省前列。
(三)扎實開展電梯安全專項整治。市政府相關部門深入開展電梯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全市各級特種設備監察機構共出動安全監察人員62人次,排查隱患85處,督促整改超期未檢和檢驗不合格電梯42臺。發出《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書》8份,全市電梯安全運行繼續保持平穩態勢。
(四)穩步推進電梯維保單位監督抽查。開展對全市20家電梯維保單位所維保的電梯開展電梯維保質量專項檢查,檢查重點為使用15年以上老舊電梯、人員密集場所電梯、住宅小區電梯、上一年度有舉報投訴電梯,重點檢查電梯維保單位是否按照安全技術規范要求進行電梯日常維護保養,檢查電梯運行是否正常。
三、當前電梯安全監管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使用單位安全管理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部分使用單位、特別是物業管理單位對電梯安全重視不夠,專業知識欠缺,管理制度不完善,日常管理不規范。
(二)個別維護保養單位維護保養工作不規范。維護保養市場存在低價惡性競爭現象,個別維護保養單位為降低成本,擅自減化工作程序,降低質量要求,導致維而不保。
(三)部分乘客電梯安全知識匱乏。部分乘客不了解機電類設備特性,對電梯保護性措施存在恐懼心理,容易出現四種現象。一是違反安全使用注意事項,誤操作或人為損壞電梯部件,引發電梯故障。二是缺乏電梯是業主共同財產的理念,電梯設施愛護不夠。三是對電梯出現的管理問題和故障,與物業管理單位產生對立情緒。四是認為電梯一旦經過檢驗并在有效期內,電梯出故障或者發生安全事故是因檢驗機構未履職造成。
(四)老舊電梯亟需更新改造。我市目前共有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老舊電梯180余臺,由于使用時間長,一些部件老化嚴重,故障率高,危及安全使用,亟需進行更新改造。
(五)宣傳教育不夠廣泛。雖然監管部門、檢驗檢測機構和相關管理、維護保養單位通過電視、網絡、街頭宣傳活動等方式對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和電梯安全知識宣傳,但宣傳廣度和深度不夠,覆蓋面不高。
(六)應急處置有待規范。當前電梯困人等故障的處置中,個別使用和維護保養單位,沒有按照電梯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有關規定,實施應急救援處置。存在維保單位不及時開展專業處置,使用單位管理人員違反規定使用電梯的三角鑰匙開門放人,消防部門在專業單位沒有到場的情況下直接撬開轎廂門救援的情況。
四、進一步加強電梯安全監管工作的建議
在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吸取先進監管經驗的基礎上,還應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電梯安全監管工作。
(一)強化責任落實。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要求,推動政府和部門落實監管責任,電梯安裝、經營、使用、維護保養、檢驗檢測、監督管理等各環節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二)突出管理創新。一是學習先進監管經驗,組織人員到先進地區取經,吸收經驗少走彎路。二是推動部門聯動。在安委會的領導下,協調房管、住建、安監等部門,探索建立電梯使用單位聯合監管機制。三是推動建立健全業主代表參與電梯安全管理監督機制。在高層住宅等住宅小區建立業主代表參與、監督電梯維護保養、日常管理和檢驗檢測等制度,增進業主對電梯安全管理工作的了解,同時督促相關單位切實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形成管理合力。
(三)深化隱患排查。一是加強安裝使用維保環節監管。督促使用單位按“三落實、兩有證、一檢驗、一預案”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排查整改安全隱患。二是專項排查治理長期未納入物業管理、使用年限長、安全性能低、管理水平低的電梯。三是開展公眾聚集場所電梯專項整治。把醫院、商場、酒店等作為監管重點,開展隱患排查、專項整治。
(四)規范檢驗檢測。一是加強檢驗質量控制,實施管理評審和檢驗質量評比,實現每年一評審,每季一評比。二是強化檢驗質量監督。由特種設備監察機構和法制機構組成檢查組,對市特檢所電梯檢驗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規范檢驗檢測行為。三是加強檢驗檢測隊伍建設。根據電梯增長速度,科學核定檢驗檢測任務,引進電梯專業檢驗人員。
(五)廣泛宣傳教育。一是廣泛開展群眾性電梯安全知識宣傳活動。每年電梯安全周在新余電視臺播放一期以上電梯安全知識宣傳片,開展電梯安全知識“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活動。二是開展從業人員專題培訓。每年各縣級局會同安監、房管等部門舉辦1次以上電梯安全教育培訓,督促電梯使用、維護保養單位加強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和管理。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