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林 劉海勇 黎洪勇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指出: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推動制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盡管近年來我市裝備制造產業數字化應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傳統工業階段,諸多問題嚴重制約我市裝備制造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
一、我市裝備制造產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困難
(一)轉的意識不強。一是認知不夠。部分企業家心存顧慮,數字化轉型思維不夠,不能深刻認識到數據要素的重要地位、關鍵價值及支撐作用。二是示范不夠。目前我市仍缺乏數字化龍頭企業和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新銳企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參差不齊,核心業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仍然較低。三是激勵不夠。數字轉型監測體系、考核體系、激勵機制尚不健全,政府引導、獎勵等措施不足,聚合輻射作用有限,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二)轉的底氣不足。一是資金瓶頸。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不敢投入、投入不夠或投入停滯都是制約轉型發展的主要因素。二是人才瓶頸。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數據采集、存儲、清洗、挖掘、可視化、分析等方面人才缺乏,也是制約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因素。三是協作瓶頸。數字化轉型工作需要企業各部門,甚至是政府、社會等多層面配合,目前來看,這方面顯然做的還不夠。
(三)轉的辦法不多。一是方向不明。多數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發展認識不夠深刻,不能制定明確而科學的數字化戰略目標,業界引領的相關標準也不夠完善,轉型導向不明,企業較難適從。二是技術不足。先進數字經濟技術供給不足,數字技術與行業、業務、管理和決策四大場景的深度融合不夠,我市裝備制造產業尚未實現在四大場景中的均衡全面發展。三是能力不夠。企業的頂層設計基礎帶頭人及跨界、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規模及能力明顯不夠,缺乏對企業業務認知和研判的能力。
二、加快我市裝備制造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引導企業“我要轉”
1.加強宣傳引導。一是請進來。以每年舉辦的企業管理創新能力培訓班和工業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培訓班為契機,主動邀請國家信通院、互聯網研究院等專家學者進行普及和宣講。二是走出去。組織部分企業家到江浙等工業發達地區參觀學習,提升企業家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生產管理的觀念。三是推上云。挖掘、宣傳、推廣“上云用數賦智”的典型案例,使數據在提升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激發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
2.強化龍頭示范。以京東等企業為龍頭,深化“1+4+N”戰略合作理念,充分發揮新鋼公司、贛鋒鋰業、瀚德科技等市內數智化龍頭的引領示范作用,推動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與改造。定期選定一批意愿強烈、條件成熟的企業,通過政府扶持、戰略合作企業及數投公司輔于技術支撐的方式開展數字工廠建設,不斷推廣5G技術,以點帶面科學推進,力爭到2025年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100家以上(其中裝備制造產業20家以上),骨干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85%以上。
3.制定政策激勵。制定新余市數字經濟(含裝備制造等產業數字化)“十四五”規劃,出臺推動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工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等專項支持政策。同時以省雙“一號工程”為契機,進一步健全數字經濟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招引航天二院、百度、阿里等優勢企業來余參與數字業務,推動產業鏈、價值鏈的延鏈補鏈強鏈,推動京東新余數字經濟產業園、新余數字產業園、新宜吉“數字新城”的產業聚集發展。
(二)支持企業“我能轉”
1.設立資金支持。整合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產業引導資金,設立數字化引導資金;創新政府支持模式,支持中小裝備制造企業接入平臺免費享受基本平臺服務;加大對“新基建”的投入傾斜,采取BOT、PPP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金融服務專業化、便捷化。
2.構建人才支撐。積極引進和培養數字領域管理人才、技術拔尖人才,形成充足有力的人才隊伍。積極推動產教融合,加強“新工科”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儲備大量后備人才。與南昌航空大學等高等院校、專業機構,通過實習基地、人才定向培育、智力交流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
3.推動通力協作。一是搭建合作平臺。與京東、浪潮、華為等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為企業搭建數字化建設合作平臺,推廣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和市場服務各環節的集成應用,為企業生產、銷售的線上化提供技術支撐。二是發揮協會作用。發揮新余大數據產業協會優勢,將平臺運營、數據采集、工控安全等服務商納入資源庫,著力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三是強化專業服務。鼓勵大型企業建設企業級、行業級平臺,成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吸納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一同打造云上共同體。
(三)推動企業“我會轉”
1.堅定目標。一是通過培訓、參展、研討等形式,提升企業負責人對數字化轉型必要性的認知,增強其轉型內生動力、標準把控及轉型能力。二是在實踐中摸索數字化轉型路徑,找出滿足經濟-社會-環境發展需求的邏輯,提出企業數字化戰略目標。三是按照行業龍頭骨干企業“一企一策”、中小型制造企業“一行一策”、產業園和產業集聚區“一園一策”、產業鏈供應鏈“一鏈一策”的轉型路徑,指導和推動制造業企業、產業園和產業集聚區等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明確轉型目標及推進步驟。
2.提升技術。一是開展龍頭企業試點示范,以管理、指揮、控制和協調生產為核心,將制造執行系統、企業資源計劃和現有數智化控制系統進行集成,形成全方位新型現代數字化生產管理平臺。二是建立通用技術能力支撐體系,為企業發展提供安全、高效、敏捷的數字化服務,統籌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服務等新興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數字技術與物流、流水線及設計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成立市級企業數字化協會等行業組織,深化行業技術交流合作,提升裝備制造產業整體數字化應用能力。
3.增強能力。一是制定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數字化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出臺地方性產業規范或標準,激勵、引導廣大企業主動實施戰略調整。二是鼓勵企業升級改造工業互聯網內網,實現互聯網信息共享、價值網絡互聯互通。三是構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產業龍頭企業基于現有企業級平臺,構建面向產業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引入專業團隊組建并市場化運營“裝備云”平臺,力爭實現市內行業80%企業上云。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