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寧 賴小偉 劉翠婷
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示范省建設”,實施城市更新工作是城市發展新形勢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城市更新不同于“舊改”,其定義更廣、更為系統,故而城市更新工作前期基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進一步推動城市更新工作,本文對我市城市更新現狀和其他地市城市更新成果案例進行了調研,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從實際出發制定目標
(一)堅持高位推動。為抓住省部共建契機,因地制宜探索我市城市更新的工作機制、實施模式、支持政策、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推動我市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我市2021年成立了新余市城市體檢評估機制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市級負責出臺政策、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調度督查、相關單位和區級政府負責實施落實”的工作機制,結合今年我市入選我省第一批城市更新省級試點名單,編制了“十四五”期間城市更新省級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及動態重點項目庫,面對城市更新要“改什么”“怎么改”的問題,邁出探索第一步。
(二)摸清城市底數。嚴格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工作要求,從健全體系、優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線、提升品質、提高效能、轉變方式等七個方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結合城市體檢結果委托專業機構編制《新余市城市更新建設規劃》,整體謀劃城市更新布局,建立城市更新項目庫和實施計劃,科學劃定城市更新單元,完善更新機制,制定好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
(三)制定工作目標。我市計劃分三個時段完成城市更新不同工作目標:至2022年底完成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建設規劃編制,深入查找城市問題,建立城市更新項目庫;至2023年底,城市探索出一套符合新余市情的城市更新工作機制、實施模式、支持政策、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至2025年底,初步建立“以城市體檢發現問題、以城市更新治理問題、以功能品質提升檢驗成效”的“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圍繞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取得顯著成效。二是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升城市內在活力。努力打造新宜吉合作主陣地、南昌都市圈產業承接地、中三角旅游目的地、全國民生城市知名地。三是強化基礎設施補短板。深化黑臭水體治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施生態修復,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加強防災能力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四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鎮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提升城市數字化管理水平。五是創建完整居住社區,提升城市宜居功能。改造老舊小區和棚戶區,因地制宜提質已建住宅小區,按標準建設未來小區。六是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城市文脈。全面調查摸底城市歷史文化資源,開展保護修繕。
二、以問題導向謀劃項目
我市2022年城市更新(城市面貌大變樣)項目計劃列入2022年市本級政府投資項目計劃。項目共計20個,投資總額約5.56億元。主要針對道路、公園實施提升改造,并融入數字技術打造主城區智慧停車。從我市正在實施的城市面貌大變樣項目可以看出,已經開始針對市政基礎設施老化、城中村人居環境較差、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把脈問診、開方拿藥。城市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城市更新就是關鍵的“優”。圍繞城市高質量發展主題,立足“工小美”戰略,我市咬定“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以城市體檢為基礎,查找出來的突出問題,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延續文脈、彰顯特色”的原則,初步形成整體優化類、民生改善類、品質提升類和文化傳承類四大類型共111個城市更新項目,根據項目重要程度、實施時序劃分為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年度重點實施項目、儲備項目三個層次。
三、借他山之石為我所用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工作中重要一環,是黨中央關心、老百姓期盼、社會關注的重要工作。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城市更新突破口,有望起“漣漪效應”,推進“多改合一”。我市老舊小區改造由市領導高位推動,在簡化審批流程、完善技術規程、落實改造資金上的舉措目前收效良好,截至8月底,我市已開工改造68個小區11429戶,戶數開工率達97%。在我市尚未實施改造的老舊小區中仍存在因拆除違章搭建難而阻礙開展的情況,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亦受過于依賴政府補貼而掣肘。
前段時間我市組織專班前往湘潭市考察學習城市更新工作,發現其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在拆除違章搭建和平衡資金方面有所亮點,或可為我市所用。
一方面黨建引領推動拆除違建。在改造初期,項目同樣面臨拆除違章搭建受阻的難題。為此,小區成立了功能型黨組織的鄰里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調動中共黨員參與民主議事,至少三輪入戶征詢意見并聽取訴求,本著鄰里相親的原則將矛盾訴求在內部解決,通過積極反饋處理結果、加強政策和系統化改造預期成效宣講,成功引導群眾思想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激發老舊小區內生動力,拆除違章搭建難題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多元籌資助力平衡資金。不新增政府隱形債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統籌各方資源,通過國省補助、市區配套、專營單位出資、小區居民自籌、社會資本投資等方式籌資,尤其在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上,按照“模式不變、標準不降、主體不虛”的要求,允許社會資本通過少量征拆、調整容積率、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等方式,按照“肥搭瘦”“建帶管”原則,力爭區域整體平衡和項目包整標平衡,以資源換資本,激發市場參與熱情。如新塘里老舊小區改造將周邊閑置低效用地打造為明天培訓學校、綜合服務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多業態集合的鄰里中心,既能夠通過后期收益彌補改造資金,又解決了文化娛樂設施不全的問題。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