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定鋒 廖志斌 劉敏
豬糧安天下。生豬業是畜牧業的支柱產業,占畜牧總產值的70%以上。發展生豬生產對于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市場供應、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市生豬生產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我市的生豬生產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傳統養殖向規模養殖變革期(2017年以前)。以前我市農村一直有生豬養殖的傳統,家家戶戶養豬過年、墊料肥田,這是當時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散戶養殖在生豬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渝水區是全國“瘦肉型”生豬生產基地,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之一,每年有60%的生豬外調(主要供應廣州、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為全省乃至全國生豬供應作出了一定貢獻。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畜牧科技的快速發展,杜長大等三元良種豬以及濃縮料、全價配合飼料的推廣應用,生豬生產規?;⒓s化不斷興起。與此同時,養殖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生豬業可持續發展。
(二)“保家行動”提檔升級期(2017-2018年)。為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現代生豬業,促進畜牧業生產高質量發展。2017年,我市開展了以畜禽養殖專項整治為主的“保家行動”,共拆遷關停7035家大小畜禽養殖場,通過雨污分流、暗溝排放方式,配備機械刮糞、節水裝置、病死豬冷凍庫、糞污收集儲存等設備升級改造232家。保家行動專項整治之后,我市進一步加強了畜禽養殖特別是生豬生產的監管,實行生豬飼養總量控制,對新(擴)建養殖場進行嚴格審批,全市生豬生產總體呈現出養殖規模化、集團化,裝備設施化、智能化發展態勢。目前全市生豬產能達到了210萬頭,比2017年增長130%以上,生豬直接產值達50億元以上。
(三)保供壓力與市場波動陣痛期(2019年至今)。受“非洲豬瘟”、國際形勢等不利因素疊加影響,近年來生豬價格異常波動,最高時毛豬價格達到了42元/公斤,最低時跌破12元/公斤,生豬價格的不正常波動造成生豬生產大起大落,嚴重影響豬肉產品的正常供應。為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我市迅速成立“三子辦”,及時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生豬生產的政策措施,強力推動生豬復產增養,著力保障市場豬肉供應。目前我市生豬生產呈現恢復態勢,但還存在一些困難。2022年上半年全市生豬出欄52.6萬頭,存欄55.7萬頭,其中能繁母豬6.0萬頭,同比分別增長-7.4%、2.9%、-17.2%。豬肉產量4.35萬噸,同比下降5.04%。
二、存在主要問題
(一)生豬養殖虧損風險大。生豬養殖的風險主要來自于疫病和市場風險。前幾年非洲豬瘟肆虐,養殖風險極大。近兩年主要飼料價格猛漲,生豬養殖成本大幅增加,虧損風險不斷加大,最嚴重時自繁自養一頭育肥豬出欄虧損700元以上,嚴重打擊養豬戶生產積極性,阻礙了生產的良性發展。
(二)生豬養殖結構性矛盾突出。母豬是發展生豬生產的基礎。統計發現,我市采用自繁自養模式的豬場偏少,全市217家規模養殖場中存欄有能繁母豬的養殖場只有43家。從調研的水西、羅坊、水北等幾個鄉鎮的生豬飼養情況來看,全市規模化生豬養殖場217家,生豬存欄養殖場數大約占70%,豬場閑置空置率較高。
(三)生豬生產要素保障不足。一方面政策扶持資金少。生豬生產在農業發展地位舉足輕重,但各級財政支持生豬生產發展的項目只有生豬調出大縣、生豬保險以及病死豬無害化補貼項目,財政支持資金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資金短缺融資難。我市現有養殖場在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時均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生態化發改造,生豬養殖場大都存在資金周轉不足等困難。加之現在銀行對豬場放貸特別謹慎,生豬養殖場和活豬不能作為標的物提供擔保,企業融資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貸款需求的生豬企業53家,資金缺口達16550萬元。
(四)基層基礎不扎實。我市鄉鎮站防疫檢疫設備落后、缺乏有效的監測檢測手段。獸醫人員大都沒有納入全額財政預算,技術人員普遍老化,大中專畢業生進不來,青黃不接,人員素質和待遇有待提高,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全市33個鄉鎮獸醫站工作人員編內人員占比不到50%,45歲以上的人員62人,其中渝水區50歲以上人員就有38人,年齡總體偏老。
三、有關對策建議
(一)在高位推動上全市“一盤棋”。一是強化責任。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增強生豬穩產保供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到高位統籌協調解決生豬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生豬生產健康穩定發展。二是明晰思路。進一步明晰我市生豬生產發展思路,著力推進生豬養殖生態化、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助推全市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生豬產業發展與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則,以畜禽養殖場標準化示范創建為抓手,著力打造全省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市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市,鼓勵大型養殖場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生豬生產管理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基地,推動生豬生產生態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三是轉型升級。升級改造一批養豬企業,推行新型現代養殖,為節約用地,推廣樓房式生態養殖場模式。在原則上不再新增規模養殖場情況下,積極與溫氏、新希望、牧原、雙胞胎等大型畜牧集團公司對接洽談,支持其兼并、租賃一些閑置豬場,盤活現有生豬養殖資產,以存量促增量,創造條件促進生豬復產增養,減小散養戶養殖風險,促進農戶增收。
(二)在生產幫扶上打出“組合拳”。一是強化養殖支持政策。精準高效推動土地、林地、環保等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推行動物防疫條件評價制度,簡化養殖用地審批程序及使用林地、環境影響評價等審批程序,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二是積極落實惠牧項目。實施好渝水區生豬調出大縣、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合理安排生豬調出大縣項目資金分配,加快項目建設、竣工驗收、資金撥付進度,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激勵作用。三是加快落實基本產能保護政策。建議市、縣(區)財政按照一定比例落實能繁母豬補貼資金缺口部分。獎補資金和優惠政策優先支持在我市自繁自養的規模豬場,對一些只養母豬不育肥,對當地生豬復產增養貢獻不大的養豬場,適當降低補貼標準,如能繁母豬實施一次性臨時補貼實施減半。
(三)在夯基固本上拿出“硬舉措”。一是加大金融保險支持力度。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建立規模養殖企業生產經營和動態風險評估機制,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如建立欄舍和牲畜抵押貸款等方式,開展“保險+期貨”試點,對沖生豬養殖風險等。二是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全面開展春、秋兩集中免疫工作,確保畜禽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強化疫情監測報告,開展規模豬場、屠宰場、無害化處理場等重點場所入場采樣和樣品檢測,認真做好非洲豬瘟排查,全面掌握疫情動態,主動消除疫情隱患。三是提升監管服務水平。推進養殖業數字化建設,實現生豬生產全過程數字化監管,建立養殖業場(戶)數字化檔案,對產業情況實現數字統計和評估,引導養殖業健康有序發展。建立通過可視化的數字監管平臺,發展養殖業普惠金融,健全保險業務,實現在線投保和在線理賠。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