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屬礦及其材料具有許多優越而獨特的性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及國際競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渝水區非金屬礦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世界第一的優質硅灰石資源和近十種非金屬礦等伴生資源,具備開發潛力,具備發展特色非金屬礦新材料產業的優勢條件。
一、渝水區非金屬(硅灰石)產業發展現狀
一是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我市硅灰石礦儲量巨大且分布集中,僅蒙山地帶硅灰石資源儲量就高達1.1億噸以上,品位達65%,礦物量6955萬噸,刷新了世界硅灰石單體礦床的記錄,我市成為全球最大硅灰石礦床地區。當前,渝水區硅灰石產能75-80萬噸/年(其中含粒子礦25-30萬噸/年)。硅灰石(不含粒子礦)的產能約50萬噸,出口市場量為20-25萬噸/年,國內市場量25萬噸/年。國內市場部分,40%用于冶金領域,40%用于陶瓷領域,10%用于玻纖領域,10%用于涂料、橡膠等其他領域。
二是產業規劃科學完備。渝水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始終堅持規劃先行,把資源作為“藥引子”,不斷引進培育產業鏈條,努力打造以硅灰石為龍頭的“中國第一、世界領先”千億級非金屬礦新材料產業。目前已編制完成了《新余市渝水區非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和《渝水區非金屬礦新材料產業園建設規劃》兩個專項規劃,并將規劃成果運用到“三區三線”規劃,《江西省新余市硅灰石產業發展規劃(2022-2035)》單項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并完成公示。
三是大型企業加持助力。聚焦央企國企,圍繞打造全產業鏈招大引強,中能建硅灰石新材料創新研究中心已正式掛牌,邁出硅灰石產業高質量發展第一步。引進華潤水泥在人和鄉建造華潤新材料科技產業園,一期計劃投資20億元。與中國巨石集團達成合作意向,推動企業在我區建造玻纖原料生產基地,新鋼集團也將在鵠山鎮烏腦山開發利用白云巖生產標準容器項目,央企國企的加持,將助力我區非金屬(硅灰石)產業早日騰飛。
盡管我區打造非金屬(硅灰石)全產業鏈優勢明顯,但也存在諸多困難。比如,大型企業還未實質性投資,現有企業“小散弱”,技術水平低,資源出讓工作進度慢,特別是用地主要集中在鵠山鎮、人和鄉等就近鄉鎮約3000畝左右,對比新鋼作為一個千億級企業占地10平方公里規模,用地指標遠遠無法滿足打造一個千億級產業園區的目標。同時,林地使用指標的協調調整壓力巨大,嚴重制約產業園建設。
二、推動產業園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是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以打造“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示范”為目標,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實現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強化各類非金屬礦資源評價和產品性能分析,做到資源分級利用、優質優用和循環利用。合理設置礦業權,引導礦山企業實施升級改造,提高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開展礦權配置深度整合優化,根據礦產資源儲量、開采技術條件,以及未來開采的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合理設置新增礦權和優化現有礦權,做好產業發展源頭的掌控和規范引導。
二是優化升級產品結構。加快推動產品向多品種、高附加值、高技術的品牌化方向發展,向精深加工、多功能化、系列化方向轉型。要鞏固現有產業基礎,通過收購、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鼓勵現有企業改造升級,打造龍頭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引進國內外研發實力強、生產技術裝備先進、行業經驗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非金屬礦和綠色高端骨料生產加工企業入駐,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生產規模。切實維護后疫情時期硅灰石供應鏈穩定,鞏固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產品產業鏈,瞄準非金屬材料各細分領域國內前20強、行業龍頭企業,結合產業發展規劃,有的放矢招大引強。深入推進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和科技創新集群計劃,積極在非金屬材料精深加工領域打造一批省級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專業化“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非金屬材料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供需對接,促進硅灰石、碳酸鈣、白云巖、石灰巖、花崗巖采礦企業與深加工企業開展合作、融合發展。
三是加快完善基礎配套。持續完善園區配套,落實生產區及產業園的土地使用指標,出臺園區土地轉換、企業進駐具體辦法,加大對園區水、電、氣、路及綠化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提升產業園承載力。持續完善公鐵水物流運輸體系,加快推進袁河航道提升和新余港口工程,打通硅灰石等資源和產品進出的水運通道,實現產品高效、快捷、低成本出區。不斷完善綜合服務配套,在政務、金融、商貿、物流、研發創新、檢驗檢測、企業孵化、下游高端產業、示范中試線以及生活服務等方面,給予更多配套支持。
四是持續強化創新支撐。持續推進平臺建設,加快打造非金屬材料產業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大院大所合作組建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支持非金屬材料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在非金屬材料生產企業中擇優遴選出一批行業示范帶動性強的研發項目和產業協同創新項目,加快成果轉移轉化。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完善建立產品標準體系,建立檢驗檢測中心,優化檢測服務,規范檢測行為,保證產品質量。深化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5G等現代先進技術與非金屬材料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提升產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柔性引進一批行業內優秀人才和團隊,鼓勵企業結合其自身發展戰略,以建立科研工作站等形式與相關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合作,在行業問題解決、新產品引入、新技術推廣的過程中,逐步培養渝水區專業研發人員。
五是打造產業突出品牌。建立行業協會,挖掘產業特色,充分利用門戶網站、招商展會、產業論壇等,對產業優勢、發展環境、優惠政策、重點招商項目、重點載體平臺等廣泛宣傳,提升行業知名度,吸引國內外投資商來園投資。持續打造以“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硅灰石為龍頭的渝水區非金屬礦產品品牌,加強對渝水非金屬礦產品宣傳推介,嚴格產品質量監管,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渝水非金屬礦品牌享譽全球。
(作者單位:渝水區政府)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