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寧 劉昊 彭小毛
2022年,在疫情反復沖擊、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經濟疲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市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深入推進雙“一號改革工程”,不斷完善一攬子利好政策措施,深化落實營商環境三十條,厚植營商“沃土”,幫助市場主體減負紓困、恢復發展,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市場主體總體呈現出數量持續增長、結構更加優化、創業活力高漲、生命周期延長的良好發展態勢,為穩定就業、推動經濟社會創新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一、基本情況
(一)期末實有市場主體總量情況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新增市場主體14092戶,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09696戶,同比增長14.74%。注冊資金總額4560.3989億元(含外資注冊資金且折算為人民幣),同比增長5.65%。主體數量和注冊資本再創新高。
全市三類市場主體總量分布情況為:
1.企業:實有51708戶,同比增加8190戶,增長18.82%;注冊資本(金)4412.1070億元,同比增長5.73%。
2.個體工商戶:實有55768戶,同比增加5988戶,增長12.03%;注冊資本86.5967億元,同比增長11.04%。
3.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2220戶,同比減少86戶,降低3.73%;出資總額61.6952億元,同比降低6.16%。
(二)市場主體新登記情況
2022年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5113戶,同比增加5701戶,增長29.37%。新登記注冊資本總額400.1726億元(含外資注冊資金且折算為人民幣),同比降低4.52%。
全市三類市場主體的新登記情況如下:
1.企業:新登記共計13323戶,同比增加3516戶,增長35.85%;新登記注冊資本(金)381.5518億元,同比降低5.15%。
2.個體工商戶:新登記共計11688戶,同比增加2199戶,增長23.17%;新登記資金總額16.7765億元,同比增長10.82%。
3.農民專業合作社:新登記共計102戶,同比減少14戶,降低12.07%;新登記出資總額1.8443億元,同比增長8.82%。
(三)市場主體注銷登記情況
2022年全市各類市場主體共注銷10938戶,同比減少2857戶,降低20.71%。其中企業共注銷5018戶(其中: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注銷294戶,同比增加109戶,增長58.92%;私營企業注銷4693戶,同比增加319戶,增長7.29%;外商投資企業注銷31戶,同比減少29戶,降低48.33%;個體工商戶注銷5748戶,同比減少3282戶,降低36.34%;農民專業合作社注銷172戶,同比增加26戶,增長17.81%。
二、發展特點
(一)市場主體總量突破十萬,育出“參天大樹”。面對連續三年的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我市穩扎穩打,積極培育營商環境“沃土”,幫助市場主體克服當前困難和風險,回到持續向好的發展軌道上,市場主體總量連年攀升。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萬,同比增幅14.74%,企業、個體總量均破5萬大關。
(二)市場主體增幅創新高,創業“活力十足”。持續深化“一照通辦”改革,壓縮企業開辦時限,市本級2小時辦結,縣區1個工作日內辦結,實現企業開辦“全程網辦”“零費用”。從市場主體類型來看,全市新登記企業13323戶,同比增長35.85%;新登記個體工商戶11688戶,同比增長23.17%。
(三)第二產業增速居首位,結構“日趨優化”。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市實有第一產業市場主體5944戶,同比增長5.02%;第二產業市場主體11735戶,同比增長16.28%;第三產業市場主體92017戶,同比增長15.23%。產業結構為5.42:10.70:83.88。
(四)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支撐力量”。2022年全市新登記民營經濟市場主體24481戶,新登記注冊資本275.5442億元,分別占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的97.48%、新登記注冊資本的68.86%。全市實有市場主體109696戶,其中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103867戶,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4.69%。民營經濟已成為新余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主動力”、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五)市場主體生命周期延長,“新陳代謝”放緩。我市落實惠企紓困政策,如加快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進度,加強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支持融資擔保機構進一步合理降低擔保費率,下調工傷保險、失業保險費率,提高住房公積金租房提取額度,推行市場主體歇業制度降低維持成本等,多措并舉,幫助市場主體延長生命周期,增強經濟活力和抵抗風險能力。2022年全市各類市場主體共注銷10938戶,同比降低20.71%,其中個體工商戶注銷5748戶,同比減少3282戶,降低36.34%。
三、存在問題
(一)市場主體規模相對較小。全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09696戶,注冊資金總額4560.3989億元,戶均注冊資本(金)為415.73萬元。2022年新登記企業戶數同比增長35.85%,但注冊資本(金)同比減少20.7172億元,降低5.15%,戶均注冊資本(金)僅為286.38萬元,提升空間較大。
(二)市場主體成長指數偏低。2022年注銷和吊銷的市場主體戶數占年度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的46.61%,企業三年期存活率為71.10%,企業發展韌性有待強化。
(三)新興行業活力仍待激發。目前,我市各大行業總量中排名前三的分別為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均為我市傳統優勢行業,三者占總量的68.48%。在新登記市場主體中三者分別占第一、第三和第二位。從增長速度上看,我市基于數字經濟發展重點推進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雖較三年前發展勢頭高漲,但礙于基數薄弱,整體發展速度依然較為緩慢。
(四)事中事后監管壓力持續增大。近年來,中央、省市先后推出大量優化準入、降低門檻的惠民舉措,實實在在激發了市場活力,但監管舉措與實際需要仍有差距,表現在每年新增大量市場主體與基數不變的監管力量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現有監管力量、監管手段、監管效能難以適應各類接踵而來的風險隱患,事中事后監管壓力持續增大。
四、幾點建議
(一)為企業“松土”,營造寬松市場準入環境。大力宣傳市場準入的便利政策,營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準入環境,落實各項優惠措施,持續深化“一照通辦”改革,推行市場主體住所登記承諾制改革,著力推動企業開辦、遷移、注銷便利化,進一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為企業“育苗”,數字經濟賦能產業集群。在持續推進做優做強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不斷推進“一核四基地”建設的同時,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產業聚集,制定完善引導促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政策措施,搶抓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重大機遇,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做好要素保障服務,引導更多市場主體主動向數字經濟、線上經濟進軍。
(三)為企業“施肥”,加快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進一步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強化產權保護,推動經濟運行盡快回歸正常軌道,讓市場主體多起來、大起來、活起來。從融資渠道、企業管理、品牌創建等方面給予政策指導和扶持,加快培育品牌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小微市場主體,幫扶小微企業存續發展,提升整體存活率和競爭力。
(四)為企業“驅蟲”,科學精細提升監管效能。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加強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設,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實現市場監管領域的日常監管,有效破解監管難題,防止工作粗暴化、簡單化,避免一刀切、層層加碼。深入推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綜合運用,加快推進智慧化監管,打通部門信息“孤島”,實現監管信息的互通共享,著力構建信用監管常態化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市市場監管局)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