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張小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為全國上下加快推進節能降耗,有計劃有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近年來,我們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實施“雙碳”戰略,協調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主動向綠而行、向綠而興,扎實推進節能降耗工作。
一是重點企業節能改造扎實推進。鋼鐵產業龍頭企業新鋼公司僅2021年以來,就投資60多億元,啟動實施了綜合料場智能環保易地改造、4.3m焦爐環保節能升級易地改造、塵泥綜合治理項目和中水深度處理及回用項目、電弧爐改造項目等19個節能環保改造項目。通過裝備和工藝的更新升級,近年來新鋼全年自發電量比例提升至58.57%,噸鋼綜合能耗下降16.2kgce/t,能耗強度控制在省下達目標值內,噸鋼顆粒物、二氧化硫排放均保持大幅下降態勢。同時,新鋼還與華為、寶武水務等合作,在各項技改工程和環保項目上積極引入數字技術,以數字賦能推動企業環保水平提升。新余市高新區主動引入豐源熱能對園區企業實行集中供氣,已對4家公司實現集中供氣,完成5萬噸標煤替代。
二是綠色試點示范成效初顯。全力打造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推進智能化、數字化工廠改造提升。沃格光電和贛鋒鋰電已被省工信廳推薦參加國家綠色工廠遴選,華騰地毯評定為省級綠色工廠,全市累計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工廠)2個、省級綠色園區(工廠)7個。同時,先后成功爭創國家綠色工業園區、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國字號”平臺和政策,正在全力創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城市。渝水區列為江西省首批碳達峰城市試點。分宜縣大礱下生態林場森林固碳增匯試點項目、新余市露林國有林場CCER林業碳匯開發試點項目入選全省林業碳匯試點項目清單。大唐集團江西分公司新余馬洪光伏電站和吉安安福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2921.5萬千瓦時,環境價值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09萬噸,同時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線認購了100張綠證。
三是綠色金融發展導向鮮明。堅持以金融流向樹立產業發展導向。僅2022年,全市綠色貸款余額248億元,同比增長67.4%,獲得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13.1億元,江西省第一;儲備綠色項目95個,融資需求286.58億元,并發布了全國首單碳標簽融資產品和全省首單GEP融資、低碳轉型貸款產品。
雖然我市在節能降耗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作為一座因鋼立市的傳統工業城市,存量過大、增量下降過慢導致能耗容量受限已成為制約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高。據初步統計,2022年我市單位GDP能耗0.93噸標煤/萬元,全省最高,是全省平均值的3倍左右,是全國的2倍多。主要原因在于鋼鐵產業一直以來是我市的主導產業,雖然近幾年鋼鐵產業在工業中產值的占比不斷下降,但是能耗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22年僅新鋼公司一家能耗就占到了全市規上工業能耗將近90%,而新鋼公司作為長鏈條的鋼鐵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高,是我市單位GDP能耗的6倍左右。
二是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低。我市的光伏產業起步早、發展快,但受限于區域面積小,日照時間短等因素,非化石能源裝機規模不大。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已投產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53.6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總裝機8.6萬千瓦,水力發電裝機4.8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2.2萬千瓦。2021年我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僅為6.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6.6%。
三是企業節能降碳意識不強。我市作為地處全國內陸腹地的區域小市,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不突出,發展工業除了新鋼、贛鋒等少數知名企業外,大部分企業屬于中小微企業,由于這部分企業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對國家節能降碳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重生產,忽視節能,節能意識薄弱,主動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的積極性不強,加之一些企業考慮自身風險等因素,對工業綠色發展存在畏難情緒,意愿不強。
四是企業節能技術改造資金投入不足。部分裝備水平和工藝相對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工業企業,自主實施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節能技術改造,推廣應用節能新工藝和新產品,實施節能技改資金投入不足。且由于耗能企業普遍融資困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資金投入。
五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目前,我市對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沒有專項財政資金,僅從工業發展基金和環保基金中給予部分補助,支持力度較為薄弱,覆蓋面有限,激勵作用較小。在鼓勵企業研發、生產和使用節能環保產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的財政稅收政策較少。除新鋼等國企外,支持其他工業企業實施環保類項目較少。
為加快解決能耗容量這個“瓶頸”問題,更好推動我市重點產業發展,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快調整優化用能結構。提升能源加工轉換率,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煤炭減量替代,減少原料用煤,加大生物燃料、合成原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建材等行業應用力度,提升水泥窯、燃煤鍋爐等耗煤設備的燃煤替代率。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增長,不斷提高重點行業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擴大光伏、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供給,持續推進工業綠色電力消費,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二是加快提升工業用能電氣化水平。深入挖掘電能替代潛力,統籌推進工業煤改電。在鋼鐵、建材、鋰電等重點行業及其它行業鑄造、加熱、烘干、蒸汽供應等環節,加快淘汰不達標的燃煤鍋爐和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為燃料的工業窯爐。推廣電爐鋼、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技術裝備,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重點對工業生產過程1000℃以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在重點行業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引導企業、園區因地制宜,建設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風電、多元儲能、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等一體化用電工程。
三是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以鋼鐵、建材、鋰電等行業為重點,加快產業主要產品工藝升級與綠色化改造,加快高效節能技術產品轉化應用,減少生產工序能源消耗,推動企業能效水平對標達標,探索碳排放強度對標達標。加強重點領域能效水平摸底調查,深挖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潛力,制定改造提升計劃,實施一批節能降碳示范項目,推動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項目加快完成改造升級。培育創建一批節能降碳標桿企業,重點推動新鋼公司電弧爐節能環保升級易地改造、高爐低碳富氧、鐵前系統超低排放改造、煤氣高效節能利用改造和分宜海螺年產4500噸水泥異地搬遷項目。
四是加快提升重點設備能效水平。加強節能診斷和節能監察驅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我開展節能診斷。對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節能監察,全面淘汰落后電機,鼓勵企業采購應用高效節能設備。提升高效節能設備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比例。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