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使用天然漆的歷史非常古老。據2020年發(fā)現的浙江省余姚市的井頭山遺址是長三角地區(qū)發(fā)現的第一個貝丘遺址,出土的帶銷釘的殘木器、帶黑色表皮的扁圓體木棍,以及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可得知中國至少有八千多年的漆歷史。
在歷史長河中,大漆被廣泛地應用于工業(yè)制造、護具祭品、藝術品制作和器物裝飾等方面。由于漆的產量稀少及制作工藝漫長,因此自古以來都是受到重視的如意寶物,它與景德鎮(zhèn)瓷器、北京景泰藍并列為“中華三寶”。
如今,大漆在航母等艦船的涂層上也有重要的運用。大漆的防腐性和耐久性使其成為海洋環(huán)境下的理想保護材料。艦船表面的大漆涂層可以有效地防止海水侵蝕和腐蝕,延長艦船的使用壽命,保證艦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大漆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實驗證明,使用大漆涂層的容器可以延長食品保存時間,減少細菌滋生,保持食品的新鮮度和衛(wèi)生安全性。盡管現在出現了很多實用的材料,如玻璃、陶瓷、搪瓷、金屬、塑料等,但是天然大漆制作的器物技法表現的獨特及性能的優(yōu)越,使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以下是以天然大漆及夏布為材料制作的一組漆器,夾苧又稱夾纻、挾纻,是一種中間以麻布為骨,漆、灰調合后堅固不易變形,可制作成各種形狀器具的傳統技藝,目前也是非遺手工藝技藝,它使柔韌的夏布變成堅硬的漆器,其制作完成工藝需半年到一年不等,從漆樹上的漆液變成了歷經不退的絢麗多姿,它氣質莊重而溫潤,工細柔麗,可謂是“時間的精美藝術”。




漆的秉性與語言早已超越了物性,加之技和道的渾然天成,把漆器從一種工藝變成了一門藝術、一種文化。如今,大漆能更多的走入現代社會,融入人們的生活中,也希望使更多熱愛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的人了解漆藝、愛上漆,加入進來,將具有中國的底蘊與絢麗的漆器結合新鮮的思想與生命,更好的去傳承與發(fā)展。
以下是脫胎漆器從麻布變成小器的部分過程:

麻布加上大漆和瓦灰

脫模后修整外形

打磨調整形狀


刷一層生漆固胎

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合上后外部修飾

完成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