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將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群體作為做優做強制造業的重要抓手,通過政策扶持、精準服務、示范引領、梯度培育多維度發力,推動工業企業加速向專精特新發展。今年,全市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1家,創歷年最好成績。專精特新企業的加速發展,為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1—10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列全省第五;實現營業收入1406.35億元,利潤47.3億元;全市工業稅收完成69.46億元,占稅收收入比重達40.4%。
支持研發創新,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聚焦解決企業研發創新方面存在的短板問題,我市全力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專精特新企業專項扶持資金,對新認定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不斷提高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和研發人員占企業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支持企業申報各級重點研發計劃,全面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積極為專精特新企業爭政策、爭資金、爭項目。全市13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擁有與主導產品有關的Ⅰ類知識產權數量共415項,其中屬于Ⅰ類高價值知識產權193項,擁有與主導產品有關的Ⅱ類知識產權3096項。全市13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22年度營業收入370.395億元,同比增長64.41%;企業研發費用14.36億元,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達3.88%,同比增長49.9%。
緊扣融資需求,為專精特新企業注入“金融活水”。聚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市積極實施“活水潤余”專項行動,加強政銀企合作,健全專精特新白名單發布、共享、對接機制,提供精準、優惠的融資支持,為專精特新企業定制專項信貸產品。今年以來,通過“工信通”“財園信貸通”“科貸通”和“科技創新再貸款”等形式,共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信貸資金3.37億元,同比增長13.65%。其中,“工信通”累計為30多戶專精特新企業提供2.9億元信貸資金,居全省前列。聯合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促進發展中心舉辦“賦能專精特新、助力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成長專題活動,探索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之路,幫助專精特新企業解決融資等問題。
實施梯度培育,持續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群體。聚焦解決培育方式相對單一的問題,我市積極創新培育方式,率先在全省出臺《加快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建立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庫,采取“政府搭臺、中介主導、企業唱戲”的方式,市、縣區聯動,對入庫培育企業實施“一企一策”“點對點”精準輔導、精細服務,積極協調解決專精特新企業在人才引進、企業用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難問題,指導幫助企業在研發創新、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查漏補缺,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梯度升級,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省級專業化“小巨人”企業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7家。
打造服務品牌,推動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聚焦解決企業發展的急難愁盼問題,我市不斷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打造了“貼新辦”“渝快辦”“容宜辦”等深入人心的政務服務品牌,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2021年、2022年,全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分別位居全省第3、4位。大力實施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圍繞鋼鐵、鋰電新能源、光電信息和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全市打造了21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了具有新余特色、低成本、便利化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