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分宜縣錨定主題教育“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堅持邊學習、邊對照、邊檢視、邊整改,針對縣級層面確定的“擴區調區較為緩慢,騰籠換鳥效果不夠明顯”問題,深入調研、充分研判、綜合施策,擴區調區已獲省政府批復,面積由原先的152.1公頃擴展至879.28公頃,有效解決存量用地閑置低效與增量空間緊缺并存的供需矛盾,促進質量效益、產業結構、生產方式迭代升級,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聚黨建合力,引領發展新路徑。積極探索“三紅三新”抓黨建促項目攻堅工作機制,夯實支部建設基礎、提升黨員攻堅能力、建立跟進督導體系,以組織力度推動項目建設提檔增速。按照“支部建在項目上”總體思路,成立“抓黨建促項目攻堅”指揮部。聚焦腦中有思路、眼中有問題、手上有招數、腳下有路子“四有”目標,推行“黨員一線鍛煉法”。圍繞招商、審批、建設三大環節,成立項目招引黨員突擊隊5個、項目建設臨時黨支部(聯合黨支部)15個、安商服務黨員突擊隊3個,做到責任分解、專人對接,靠前服務、全程跟進,推動項目快審批、快落地、快投產。實干實效樹立“紅色旗幟”。
破存量難題,實現發展新突破。堅持系統思維,強化頂層設計,聚焦工業用地難、前期手續多等問題,深入園區企業、項目工地等一線,找準問題癥結,破解制約瓶頸。理清矢量界限糾紛。借助擴區調區成果,將數字建材產業園和縣城東片區納入園區范圍,有效解決總投資120億元的海螺數字建材產業園等項目落地必須納入省級工業園區這一難題。
抓核心項目,激活發展新動能。秉承“項目為王”理念,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因地制宜盤活閑置土地、優化產業結構,抓好謀篇布局,在“小空間”里謀求“大發展”,推動全縣工業提速提質提效。為充分利用原海螺水泥和新鋼集團遺留下的2500多畝閑置工業用地,將湖澤工業園和數字建材產業園納入園區范圍,形成“一區三園”格局。依托鋰電新能源發展良好態勢,主動融入宜春—新余鋰電新能源產業集群,重點打造以鋰電新能源產業為首位度、光電信息和裝備制造產業為主導,麻紡織、新型建材產業為特色的科學現代產業體系。
強工業龍頭,呈現發展新氣象。堅持以學促干,從黨的創新理論中找方向,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縣首位戰略,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行動。去年1~10月,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80.3億元,同比增長10.4%;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1.4億元,同比增長9.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3億元,同比增長27%;完成R&D研發投入3.8億元,同比增長12.7%;完成財政收入5.83億元(其中實體經濟4.97億元,占比超85%),充分發揮了園區作為縣域經濟主引擎、主戰場的重要作用。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