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委全面依法治市辦的有力指導下,市數據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按照2024年工作計劃,扎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各項任務落實,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主要舉措
1.持續強化學法用法,不斷提升法治意識和規矩意識。一是抓好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深入系統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論述以及《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匯編》等黨內法規。二是抓好干部職工普法學法。編制《新余市大數據中心2024年度領導干部應知應會黨內法規和法律法規清單》,舉辦2024年市數據局舉辦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題培訓會,開展“12·4 ”憲法宣誓活動,不斷提高干部職工法治意識和依法履職水平。三是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制定我局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工作方案,印發黨組、黨支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工作安排》,及時部署啟動黨紀學習教育,組織開展警示教育和剖析查擺,組織黨員干部現場旁聽庭審等活動教育引導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
2.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規定和程序,不斷提升業務工作法治化、規范化水平。市數據局黨組成立以來,局黨組會集體研究“三重一大”事項項均按有關規定和程序規范進行,確保做到重大行政事項依規決策,業務工作規范有序開展。認真落實行政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合法性審查備案制度,因我局7月份才成立,今年未出臺規范性文件。
3.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工作機制,做好數據相關法律的普法宣傳。按照《新余市2024年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清單》的要求,重點宣傳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及其配套法規規章,切實把推進普法學法工作落實到數據工作全過程各領域,在數據系統形成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良好普法工作新格局,營造大數據系統法治氛圍。
4.不斷提高網絡和數據安全意識,筑牢網絡和數據安全陣地。一是安全檢查長效化。深刻吸取“1·24”特別重大火災事故慘痛教訓,扎實開展了各項安全生產工作。與專業安全服務企業簽訂《新余市大數據中心安全服務合同》,做好資產梳理工作。開展針對政務云、政務網絡發生安全事件時應急處置實戰演練。對應用機房、業務系統、配電機房發現的問題及時下發安全隱患整改函,督促形成閉環。完善了《新余市政務網數據中心機房停電應急預案》,進一步優化完善停電應急處置流程。二是重大節假日保安全精細化。確保重大節假日網絡安全穩定。做好2024年元旦、春節、兩會、清明、五一、端午、七一、中秋、國慶重保值守,期間新余政務云共攔截各類攻擊近340萬次。全年政務網絡未發生安全事故。三是安全宣貫日常化。利用主題黨日,開展網絡強國和數據安全知識學習,加強網絡保密知識宣傳,積極參加網絡安全宣傳周。加強國安情報報送,已完成信息報送10篇。
(二)取得成效
1.項目產業集聚持續加速。京東物流新余云倉暨智能物流產業園等5個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2024年年度投資完成率123.47%,超額完成全年投資計劃。贛鋒鋰業鋰電產業綜合賦能平臺建設項目等6個項目入選第四批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高鐵新區數據服務與數字文創產業集聚區入選省數字經濟集聚區,全市現有省級數字經濟集聚區5家,入駐企業數512家,同比增長29.95%,核心產業集聚度86%以上。
2.數據開發利用領域不斷拓寬。15個數據要素應用場景入選省級“機會清單”“產品清單”。7個“數據要素×”應用案例入圍國賽江西分賽決賽,斬獲一等獎1個,三等獎4個,其中鋼材制造運營與產業鏈協同大數據中心項目獲省“數據要素×”大賽工業制造賽道第一名。
3.數字底座不斷夯實。建設了集數據中臺、CIM 平臺、視頻中臺、AI中臺、業務中臺等為一體的城市大腦“數字底座”,全面提升了“采集、匯聚、管理、分析、挖掘、可視化”綜合能力。“城市大腦”匯聚各類數據19.1億條、視頻資源3.5萬路。新余城市大腦獲中國數字政府十佳創新案例,并入選全省第一批數字技術應用場景示范項目、全省網絡數據分類分級優秀案例和全省政務數據共享應用優秀案例。
4.數據要素釋放潛能。指導推動市數投公司的“新余市智慧停車數據集”作為數據資產完成全省首個智慧停車特許經營領域、全市首個數據資產入表,入表金額800余萬元。開展“政務大數據+普惠金融”試點,解決因政、企、銀三者間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小微企業、個人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現已簽約金融機構5家,上線銀行應用產品9個,總授信戶數3.55萬戶,授信金額35.9億元。
二、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2024年我局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制度規范不健全。市數據局作為剛組建單位,在制度建設上還有短板,在依法行政的程序規范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干部職工的法治意識、數據相關的法律專業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三是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力量和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普法宣傳教育覆蓋面有待拓展,普法精準度還需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方式需進一步拓寬。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對法治政府建設的全局性、系統性、長期性認識還理解不深,與業務深度融合不夠,一定程度上還存在“法治政府建設是軟指標、業務工作是硬任務”思想,與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二是局工作人員雖加強了法治理論學習,但學用結合不夠,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工作難題的能力不足。三是普法宣傳缺乏趣味性、互動性。普法學習以集中學習為主,方式單一,理論學習內容和形式有待創新。
三、主要負責人履職情況
一是嚴格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局主要負責人帶頭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工作,全年召開3次會議專題研究,對重點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任務親自督辦。帶領班子成員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示范帶頭作用,將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法治思想列入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必學重點內容,引導全體干部職工不斷增強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二是嚴格依法依規決策。針對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大額資金使用等事項,嚴格落實“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今年共召開黨組會14次,均做到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要求。制定出臺《新余市數字化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新余市數字政府建設總體方案》即將上市政府常務會審議;正在起草《新余市政務云管理辦法》,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市數字政府的頂層規劃,加強數字化項目和政務云的全過程管理,保障數字政府建設有序推進。三是全面深化政務公開。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按照“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依法依規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信息和機構職能。依托“新余市數據局”微信公眾號,重點加強對黨建、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等工作進行宣傳。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認真完成市人大代表建議和市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做到行政權力依法、規范、公開運行。
四、2025年工作安排
(一)推動普法學習常態高效。認真落實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督促“江西干部網絡學院”學習任務。充分用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學習教育活動,提高學法用法活動效果。積極參與各類規定法治宣傳活動,充分利用“新余市數據局”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普法宣傳,提升普法宣傳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
(二)推動制度建設完善規范。建立健全制度規范,落實好文件、合同合法性審查制度,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做到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圍繞數字經濟、數據要素運營、城市大腦等數據重點領域,加快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標準規范等規范性文件,推動數字新余建設各項工作有據可依、規范有序。
(三)推動數字政府高效協同。化完善全市數字政府建設頂層設計,加快出臺《新余市數字政府建設總體方案》《新余市政務云管理辦法》等文件,籌建市級數字政府一體化運營中心,建章立制、理順工作機制和流程,統籌推進全市數字政府建設,強化統一運維運營,為數字政府有序運轉提供有力支撐。嚴格規范全市數字化項目建設管理,進一步提高財政投資效益。推動“城市大腦”擴容升級,全面梳理共性支撐能力、數據資源和各級各部門信息系統,發布城市大腦共性能力清單,讓各級各部門可以像在網購一樣使用共性能力,探索建立“一地創新、全市復用”新模式,支持各級各部門每年打造20個的應用場景,不斷提升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和政務服務效能,與省級決策指揮平臺充分對接,為政府決策提供專業支撐。
(四)推動數據價值加速釋放。一是在數據授權運營上實現“破冰”。力爭在全省率先出臺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管理辦法,在全省率先實施公共數據授權運營,選擇1-2個成熟應用場景予以授權。二是在數據產品交易上實現“破壁”。在中部三省率先建成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基礎設施,推動贛鋒鋰業、菜東家等企業在可信數據空間建設、企業數據產品交易上取得突破,力爭在明年打造5-10個數據產品并成功實現交易。三是在數商培育壯大上實現“破題”。通過產業招商和政策牽引,招引培育一批數商企業,將成長性較好、有發展潛力的數商企業納入數字經濟核心企業儲備庫扶持培育,推動新余數商集聚發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數商發展的市場環境,讓數商企業成為推動我市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的強大支撐。
(五)推動數字惠民走深走實。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25件事真正惠民便企。力促“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一表同享”等改革,做到“進一網、能通辦”。充分利用城市大腦“數字底座”,致力于打造多元化、智能化的應用場景小程序。從城市APP的便捷服務,到智慧交通的流暢出行;從智慧教育的資源共享,到智慧社保的貼心關懷,不斷拓展數字領域的服務邊界,讓群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與舒適,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