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錨定打造新型工業強市的使命任務,全力以赴穩增長、強動能、促發展,全市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261.8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62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510.93億元,下降1.3%;第三產業增加值676.34億元,增長5.5%。
1.農業生產總體穩定。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1.37億元,同比增長5.3%。糧食生產實現面積、產量雙穩定。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53萬畝,糧食產量56.7萬噸,增長1.9%,連續12年穩定在55萬噸以上。豬牛羊禽肉產量9.57萬噸,增長3.7%;其中,豬肉產量8.55萬噸,增長3.2%。生豬出欄104.43萬頭,增長3.8%。
2.工業生產承壓前行。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支柱產業保增長。“六大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拉動全市規模工業增長2.3個百分點,其中鋰電新能源和鋼鐵產業增長8.6%、8.3%,占規模工業的比重為38.3%、37.5%,分別拉動全市增長2.6、2.5個百分點;主要產品產量保持增長。鋼材全年1367.34萬噸,增長8.0%;鋰離子電池3.19億只,增長89.2%。
3.部分投資領域較快增長。全年全市基礎設施投資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19.6%,拉動全部投資增長3.5個百分點。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23.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3.4%。服務業投資占比提高5.4個百分點,其中住宿和餐飲業投資同比增加17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53.3%、批發和零售業投資增長33.9%。工業技改投資占全部工業投資比重為58.5%,占比同比提高16.8個百分點。
4.消費市場領跑全省。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1.34億元,同比增長9.0%,增速居全省第1。其中限上零售業銷售額91.93億元,增長20.4%。網上零售持續活躍,網上零售額49.1億元,增長52.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1.0%。傳統服務業快速恢復,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9%、18.3%、6.1%。
5.物價運行總體穩定。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CPI)小幅上漲,上漲0.1%,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同比“五漲三降”,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0.1%,衣著價格上漲0.9%,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1.5%,醫療保健上漲0.9%,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3.0%,居住價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4%,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2.1%。
6.開放經濟成績斐然。全年全市進出口總值達575.84億元,增長22.6%,增幅列全省第1。其中出口258.31億元,增長20.3%,進口317.53億元,增長24.6%。實際利用外資0.37億美元,增長25.2%。五大產業進出口“三增兩降”。鋰電產業進出口456.9億元,同比增長30.7%;鋼鐵產業78億元,增長4.4%;光電產業8.2億元,下降32.5%;電子信息產業11.1億元,增長1.2%;麻紡等紡織產業1.7億元,下降13%。核心外貿市場較快增長,我市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500.2億元,增長25.5%,占同期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86.9%。
7.財政金融平穩運行。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61億元,同比增長3.0%。地方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6.1%,占比排名全省第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12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075.58億元,增長11.0%;貸款余額1765.98億元,增長14.3%,增速列全省第4。
8.民生福祉持續增強。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2元,同比增長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1元,增長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9元,增長6.1%。民生支出穩定增長。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9.1億元,增長8.0%;教育支出28.27億元,增長7.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78億元,增長24.2%;節能環保支出3.76億元,增長11.5%。
總體來看,2023年全市經濟頂住了下行壓力,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取得了一系列來之不易的成績,實現了發展穩字當頭、穩中有進。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