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人和鄉遠誠合作社種植養殖基地看到,蔬菜大棚內茄子、辣椒掛滿枝頭,冬瓜、苦瓜花艷葉茂,大片水田里,茭白露出水面,龍蝦在水中翻騰,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該基地負責人何細揚在云南打工多年,后回鄉創業,流轉土地1200余畝從事蔬菜種植和特色水產養殖。他告訴記者,“創業初期,我最擔心的是用地難、融資難、項目審批難等問題,今年政府出臺蔬菜產業扶持政策,不但解決了這些難題,還得到蔬菜生產獎補,蔬菜大棚也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并上了保險?,F在,我對發展蔬菜生產信心十足?!?/p>
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積極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培育經營主體,給予產業扶持等措施,推動蔬菜產業由粗放種植向集約高效種植轉變,著力提升蔬菜產業發展質量。
在產業布局中,著力抓好“五個特色區域”建設,即仰天崗、觀巢、下村、分宜鎮等鄉鎮(辦事處)近城郊精細蔬菜種植區建設,界水、洞村等鄉鎮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區建設,羅坊、雙林等水生蔬菜種植區建設,水西、下村等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和精深加工區建設,雙林豆芽、鵠山大蒜、人和生姜、洋江蘿卜等地方特色品種種植區建設。鞏固提升界水聯盟、仰天崗港背、觀巢京橋、羅坊彭家、洞村程家坊等蔬菜種植專業村,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連片種植,引領千家萬戶發展蔬菜生產。
鼓勵返鄉農民創業,吸納工商資本、社會資金投入,采取直接投資、股份合作、訂單農業等形式,建設一批帶動型蔬菜基地。大力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實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專業村)+農戶”等蔬菜產業化經營形式,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升蔬菜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為大力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積極推廣綠色防控、立體栽培、物聯網等新技術,支持龍頭企業、農技人員和農村能人創辦或領辦科技服務組織,加強田間地頭服務指導。圍繞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建設標準,推進蔬菜標準園建設,努力改善蔬菜種植區域灌溉水渠、生產用電、道路硬化和通達、土壤改良等條件,提升生產水平與能力。
加大財政支農資金統籌整合工作力度,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形式,支持蔬菜生產、加工、營銷等關鍵環節建設。積極發揮“財政惠農信貸通”和政策性農業信貨擔保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對發展蔬菜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貸款支持。支持保險公司開展與蔬菜產業相關的保險服務,積極引導菜農投保,縣區財政對保費給予適當補貼。將設施蔬菜大棚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建立長效穩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質量追溯等管理機制,強化生產過程監管,提高預防和控制能力。推進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制定蔬菜種植加工技術規程,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加工,建立生產記錄和銷售臺賬,實現生產檔案可查詢、產品流向可追溯。強化“三品一標”蔬菜基地認證及標志管理,加快蔬菜產品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打造一批品牌蔬菜和名牌蔬菜產品。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