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集約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市以深化農村改革為抓手,由市政府出臺相關辦法,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引導“小田并大田”,全面提升農地利用率,規模化經營釋放出顯著效益。
走進新佳巢農事中心水稻育秧大棚,恒溫恒濕的育秧大棚內,嫩綠的秧苗整齊排列。這座育秧中心單季供秧能力達3000畝,可為周邊農民提供優質秧苗。“機械化育秧出苗齊、效率高,每畝成本降低30元,還能避開‘倒春寒’風險。”該中心負責人介紹。
規模化經營改寫了我市農業生產的傳統圖景。據了解,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已建成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42家、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4個,實現早稻種植面積3000畝以上的鄉鎮至少建有一個育秧中心、每個縣至少有一個農事服務中心,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6%。
行走在鄉村廣袤的田野間,高標準農田阡陌縱橫,現代化農機穿梭作業,連片的大棚水稻育秧和結籽飽滿的冬季油菜翻涌著豐收的希望。近年來,在政策扶持下,我市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據統計,全市糧食種植50畝以上的大戶達1972戶,其中千畝以上種糧大戶88戶。種糧大戶通過整合零散耕地,統一品種、統防統治、統一銷售,實現每畝節本增收。
為破解“誰來種地”難題,我市“田管家”托管服務實體涌現,培育農業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167個,為農戶提供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全鏈條”服務,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渝水區隆升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育秧、翻耕、代種代收等全程托管服務,每年為近100戶農戶解決了后顧之憂。
從良田小頃耕種到千畝連片經營,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新余人用汗水澆灌希望,以實干守護糧食安全。據介紹,截至2024年底,我市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土地流轉率達到64.1%,在全省排名前列。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