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小樹苗”書信陪伴項目的通知
各縣(區)民政局、教育局,市直各相關學校: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及《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36號)有關工作要求,發揮社會組織、學校、公益機構合力,為廣大留守、困境兒童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新余市民政局、新余市教育局決定在全市聯合開展“小樹苗”書信陪伴項目,為留守、困境兒童提供心理陪伴。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項目主題
“小樹苗”新余市未成年人書信關愛保護行動
二、項目目的
本項目通過志愿者與留守、困境兒童建立一對一的書信往來模式,構建朋輩關系進行心靈交流,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惑及問題,了解他們的深度需求,及時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針對性的開展精準幫扶,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三、實施時間
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
四、服務機構
新余市青少年兒童眼健康保護中心、廣州市海珠區藍信封留守兒童關愛中心(以下簡稱“藍信封”)
五、服務方式
志愿者(全國優秀大學生及部分公職人員)與留守、困境兒童一對一結對,通過書信的方式陪伴他們成長。
(一)服務對象
由學校書信項目老師、鄉鎮(辦)未保站工作人員、新余市青少年兒童眼健康保護中心共同推動,爭取動員小學四、五、六年級及初一、初二年級的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孤棄兒童全員參與(其他有情感傾訴需求的兒童也可參加);
1、有傾訴需求及通信意愿;
2、有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
(二)通信時長及頻率
約定通信陪伴3個學期,鼓勵通信陪伴3年,每個月通信1次,每年大約通信8—10封。
(三)通信模式
采用統一收發信形式,即孩子端有書信項目老師統一收集信件,未保站工作人員負責往來郵寄,志愿者通過“藍信封郵筒”(線上收發信系統)收發信,藍信封平臺提供統一收發信服務。
六、參與方式
(一)申報要求:
1、認同書信陪伴理念;
2、每所學校(四、五、六、七、八)五個年級的總人數不低于30人;
3、安排一名分管德育副校長和一名項目老師,負責項目合作推進及開展(包括提交申報材料、招募通信學生、結對通信等工作);
4、附件1《開展學校名單》中所列的學校都應主動申報。
(二)組織培訓
藍信封負責對項目對接校長和老師及未保站工作人員進行一次系統培訓,詳細講解項目在學校的運營。
(三)啟動項目
10月份啟動項目,書信項目老師及未保站工作人員協助藍信封工作人員完成學生招募、學生心理狀況調查、收發信管理等。
(四)項目評估
項目組每學期小結,形成項目執行報告,向新余市民政局、新余市教育局匯報項目執行情況,并給參與書信往來的孩子一一回訪,評估孩子的通信感受和效果。
七、項目要求
1.提高認識,密切協作。各學校要充分認識關愛留守、困境兒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由分管校長負責,項目老師和未保站工作人員具體協調,開展留守、困境兒童書信陪伴項目。
2.因地制宜,抓好落實。結合本校實際,克服困難,創新載體,學習好經驗,抓好示范點,不斷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開展留守、困境兒童書信陪伴項目。
3.精心組織、及時反饋。各校要做好項目服務活動記錄,注意收集保存服務活動圖片等資料,及時反饋項目執行情況。
未盡事宜,請聯系新余市青少年兒童眼健康保護中心。
聯系人:陳姣 聯系電話:0790-6238838 15180019009
附件:1.開展學校名單;
新余市民政局 新余市教育局
2022年10月10日
附件1:
開展學校名單
|
序號 |
市(縣、區) |
學校名稱 |
|
1 |
新余市 |
新余市新余市長青小學 |
|
2 |
新余市 |
新余市逸夫小學 |
|
3 |
新余市 |
新余市暨陽學校 |
|
4 |
新余市 |
新余市西湖小學 |
|
5 |
新余市 |
新余市新鋼第一小學 |
|
6 |
新余市 |
新余市五一路小學 |
|
7 |
新余市 |
新余市明志小學 |
|
8 |
新余市 |
新余市鐵路小學 |
|
9 |
新余市 |
新余市第一中學 |
|
10 |
新余市 |
新余市第二中學 |
|
11 |
新余市 |
新余市第三中學 |
|
12 |
新余市 |
新余市第四中學 |
|
13 |
新余市 |
新余市第五中學 |
|
14 |
新余市 |
新余市第六中學 |
|
15 |
新余市 |
新余市第九中學 |
|
16 |
新余市 |
新余市新鋼中學 |
|
17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一小學 |
|
18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二小學 |
|
19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三小學 |
|
20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四小學 |
|
21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五小學 |
|
22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六小學 |
|
序號 |
市(縣、區) |
學校名稱 |
|
23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七小學 |
|
24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第八小學 |
|
25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區北湖小學 |
|
26 |
渝水區 |
新余黃岡學校 |
|
27 |
渝水區 |
渝水區仙來學校 |
|
28 |
渝水區 |
渝水區羅坊鎮希望小學 |
|
29 |
渝水區 |
渝水區羅坊鎮蔣國珍小學 |
|
30 |
渝水區 |
渝水區良山鎮第一小學 |
|
31 |
渝水區 |
渝水區良山鎮第二小學 |
|
32 |
渝水區 |
渝水區珠珊鎮中心小學 |
|
33 |
渝水區 |
渝水區下村鎮花鼓山小學 |
|
34 |
渝水區 |
渝水區下村鎮杭橋小學 |
|
35 |
渝水區 |
渝水區姚圩鎮姚圩小學 |
|
36 |
渝水區 |
渝水區新溪鄉中心小學 |
|
37 |
渝水區 |
渝水區人和鄉人和小學 |
|
38 |
渝水區 |
新余市第十三中學 |
|
39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一中 |
|
40 |
渝水區 |
新余市渝水三中 |
|
41 |
渝水區 |
渝水區羅坊中學 |
|
42 |
渝水區 |
渝水區珠珊中學 |
|
43 |
渝水區 |
渝水區水北中學 |
|
44 |
渝水區 |
渝水區下村中學 |
|
45 |
渝水區 |
渝水區良山中學 |
|
46 |
渝水區 |
渝水區姚圩中學 |
|
47 |
渝水區 |
渝水區南安中學 |
|
序號 |
市(縣、區) |
學校名稱 |
|
48 |
渝水區 |
渝水區界水中學 |
|
49 |
渝水區 |
渝水區人和中學 |
|
50 |
渝水區 |
渝水區新溪中學 |
|
51 |
渝水區 |
渝水區鵠山中學 |
|
52 |
渝水區 |
渝水區北崗中學 |
|
53 |
高新區 |
新余市高新區第一小學 |
|
54 |
高新區 |
新余市高新區第二小學 |
|
55 |
高新區 |
新余市高新區第三小學 |
|
56 |
高新區 |
新余市高新區第四小學 |
|
57 |
高新區 |
新余高新區水西鎮逸夫小學 |
|
58 |
高新區 |
新余高新區白水塘小學 |
|
59 |
高新區 |
新余高新區外國語學校 |
|
60 |
高新區 |
新余市第十六中學 |
|
61 |
高新區 |
新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中學 |
|
62 |
高新區 |
新余高新區馬洪中學 |
|
63 |
仙女湖區 |
新余市仙女湖區北京師范大學新余附屬學校 |
|
64 |
仙女湖區 |
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第一小學 |
|
65 |
仙女湖區 |
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第三小學 |
|
66 |
仙女湖區 |
新余市仙女湖區九龍山中心小學 |
|
67 |
仙女湖區 |
新余市仙女湖區觀巢學校 |
|
68 |
仙女湖區 |
新余市仙女湖區歐里中學 |
|
69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一中心小學 |
|
70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二中心小學 |
|
71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三中心小學 |
|
72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四中心小學 |
|
序號 |
市(縣、區) |
學校名稱 |
|
73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五中心小學 |
|
74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六中心小學 |
|
75 |
分宜縣 |
分宜縣分宜鎮大臺小學 |
|
76 |
分宜縣 |
分宜縣分宜鎮中心學校 |
|
77 |
分宜縣 |
分宜縣雙林鎮中心學校 |
|
78 |
分宜縣 |
分宜縣楊橋鎮中心學校 |
|
79 |
分宜縣 |
分宜縣鳳陽中心學校 |
|
80 |
分宜縣 |
分宜縣洋江鎮中心學校 |
|
81 |
分宜縣 |
分宜縣操場鄉中心學校 |
|
82 |
分宜縣 |
分宜縣高嵐鄉中心學校 |
|
83 |
分宜縣 |
分宜縣洞村中心學校 |
|
84 |
分宜縣 |
分宜縣松山中心學校 |
|
85 |
分宜縣 |
分宜縣湖澤鎮中心學校 |
|
86 |
分宜縣 |
分宜縣新祉中心學校 |
|
87 |
分宜縣 |
江西省分宜中學 |
|
88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二中學 |
|
89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三中學 |
|
90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五中學 |
|
91 |
分宜縣 |
分宜縣第六中學 |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