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多年來,我們普遍提倡農業要工業化,農村要城鎮化,農民要市民化。而在農業工業化的進程中,我們經歷了鄉鎮小集體企業的大片倒閉;在農村城鎮化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嘆在家鄉已記不住“鄉愁”;在農民市民化的進程中,社會風氣卻越來越浮躁。可見,在這場東方農業文明向西方工業文明學習的艱辛探索之路上的得與失,還很值得商榷和反思。
我國是世界農業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綿延上萬年的農業發展史中,炎黃子孫種五谷、養六畜,農桑并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生產勤儉節約、土地精耕細作、經濟國富民足、鄉村治理有序、文化天地人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取得了豐碩的農業文明成果。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不但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更書寫了中國人的偉大與自豪,至今仍然滲透在我們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在一篇新聞報道中看到,浙江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工業發展“畝產論英雄”的理念,以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江西省在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有關文件中也提出,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強化“集群式項目滿園擴園”和“畝產論英雄”導向。這讓我意識到提煉借鑒農業發展理念和農耕文化精髓,用于指導工業發展,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事情。那么,有哪些優秀的農業發展理念和農耕文化精髓,可以用來更好的指導工業發展?我想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借鑒和探索。
一是以“順天應時”的農耕理念發展工業。順天應時是千百年來農業生產的恪守準則,“不違農時”是我國世代農民心中的“圣經”。發展工業也需要順天應時。一方面,工業園區建設要“順天應時”。這里的“順天應時”指的是,工業園區建設要順應中央高質量發展要求和自身發展規律。很多地方在這些年到處布局開發區,大家一窩蜂而上。特別是國家提出東部地區進行產業升級,將一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環境消耗性產業、企業往中西部遷移后,有的地方政府為了謀求眼前利益,不顧自身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干快上,工業園區滿地開花。各地在招商引資時更是使出全身解數,有的在優惠政策上“割地賠款”惡性競爭;有的項目招引進來在圈地圈錢后,老板們就攜款私逃了,種種亂象比比皆是。這帶來了一系列嚴重惡果,很多地方政府對開發區進行了大量基礎投入,有的甚至被企業綁架背負重債;很多開發區的土地等資源被提前透支,即使現在有了好的項目卻已沒有承載能力,等等。這都是沒有遵守發展規律,不懂得強扭的瓜不甜的道理而產生的惡果。近期,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級經開區開放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發揮好其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決策部署,順應中央的大政方針,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現階段的發展條件,一步一個腳印推動開發區建設,謀求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企業發展要“順天應時”。這里的“順天應時”指的是企業發展要順應市場規律。很多地方政府在培育產業或者企業上,常會出現“拔苗助長”急于求成的情況。巴不得一個企業今天引進,明天投產,后天就主板上市;巴不得產業產能無限擴張,迅速占領整個市場。殊不知在政府的過度“施肥”中,企業會被“肥燒了根”;在產能的盲目擴張后,產品會滯銷,企業會像土地被過度索取后變“貧瘠”被拖垮。所以說,發展工業也必須遵守其相應的發展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個環節都不能少,充分尊重市場規律,適應產業發展的大勢,企業才能茁壯成長,產業才能有序發展。
二是以“因地制宜”的農耕理念發展工業。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千變萬化,差異很大。人們很早就懂得根據不同的土壤、地貌、季節與作物,因地制宜進行耕種,創造了多樣性的農業生產模式。發展工業也要因地制宜。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布局工業園區。每個省份、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的發展優勢。江西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綠色生態優勢、綠色產品優勢,適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布局綠色產業。上海有交通優勢、金融優勢、人才優勢等等,適合發展高科技產業、金融產業、國際貿易等等。所以說,對工業園區的布局,要結合地方資源、地理、交通和人才等各方面優勢,借鑒農業生產理念,因地制宜在南方發展“熱帶工業”,北方側重“寒帶工業”,東部發展“沿海工業”,西部側重“山地工業”。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布局園區企業。對每個園區的企業布局,可把園區當作農耕的土地,將企業當作所種植的農作物,在園區的“耕地”上進行“間作、混作、套作”,全產業鏈立體式的布局產業企業,實現園區內企業間的優勢互補、產業互助,構建復合化的工業生態系統。通過園區和企業間因地制宜的差異化布局,還可以有效避免惡性競爭和低效重復投資等問題。同時,借鑒農業生產的“復種指數”理念,構建以“畝產論英雄”的工業考核體系,并通過依法依規實施企業差別化電價、水價、排污費和用地、用能、信貸等配置政策,推動要素向高產出、高技術、高成長性企業和優勢產業集聚,實現最大工業“復種指數”。
三是以“天地人和”的農耕理念發展工業。在農業生產中,人們既追求著最佳的土地復種指數,也十分注重精耕細作和對土地索取的適度、適宜,在生產中講求天地人和、天人合一,力求完美。發展工業也要追求“天地人和”。一方面,要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工業經濟經歷了粗放型、資源型發展的40年。在以GDP論英雄的指揮棒下,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逐漸失衡。空中的霧霾、水里的紅潮、土壤中的重金屬,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空中樓閣。在今后的工業經濟發展中,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考核發展成效中側重“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能耗”等資源消耗指標,再也不能走唯GDP論英雄的老路。上項目、擴產能時要對大自然常懷敬畏之心,以農業對土地索取適宜的理念,指導工業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要注重“精耕細作”。農民要精耕細作才可能收獲更多糧食,企業家要持之以恒才可能把企業做大做強,工人要通過千錘百煉才可能生產出精品。我國的經濟規模已穩居全球第二,但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卻與規模還不相匹配,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企業還缺乏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工業發展要學習農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思想,發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理念,在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上多下功夫。當企業家們把企業當作“自留地”來精細耕耘,當工人們能干一行愛一行,帶著對汗水的敬畏之心去生產,這樣我們還怕做不強工業,做不大企業,做不精產品嗎?
把“順天應時、因地制宜、天地人和”的農耕文化理念注入工業發展,將有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