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草根 張小流
新余不沿江不靠海,既無區位優勢,也無資源優勢,因此,近年來依靠發展實體經濟的道路走得異常艱難。然而,借助這幾年金融創新產業的蓬勃發展之勢,我市不斷探索股權和總部經濟招商等資本招商新模式,大力發展金融創新產業,逐漸擺脫了單純依靠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
一、我市發展金融創新產業的基本情況
金融創新產業,是指區別于傳統實體經濟,通過金融投資與服務獲取收益的產業型態,具體包括股權投資、資產并購、投資管理、資產管理、投資咨詢等。發展股權投資等金融創新產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促進地方財力增長。發展總部經濟,最直接的成效就在于為地方財政增收提供了強力支撐。這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對于缺乏實體產業支撐的仙女湖區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也正是得益于金融創新產業的發展,我市部分縣區的財政收支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社會也得以穩定和諧。
二是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當前,不少地方政府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為成長性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支持當地實體經濟發展。但受制于區域成長性企業數量少和引導基金規模小的限制,并不能很好的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用。而通過發展股權投資,成立專業化的股權投資平臺,與國內著名投資機構開展合作,可以做大基金的規模,并借助專業投資機構成熟的資本運作經驗,充分挖掘優質項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開展資本運作,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
三是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一方面,通過幾年的發展,縣區引進了一大批專業金融投資機構、上市公司股東、大型券商和投資咨詢機構落戶,帶來了豐富的人才、信息、技術資源。我市可以依托這些資源和資本,通過雙向股權投資的形式,與我市新興實體經濟嫁接,推動我市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專業投資機構合作設立的股權投資基金,充分發揮資本配置資源的能力,在全球前沿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領域的“風口”積極進行戰略性、前瞻性布局,引導金融機構資金向政府戰略支持行業流動,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二、發展金融創新產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金融創新產業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尤其是隨著國家金融和稅收政策的調整,特別是“營改增”后,金融創新產業面臨的局面更加嚴峻。
一是觀念認識問題。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其發展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要讓人們認知和了解,進而接受和支持。目前全市領導干部中,對金融創新產業真正了解的人數并不多,大部分干部對于總部經濟的認識僅僅是引稅和創收,認為搞總部經濟就是游走在政策邊緣的產物,而缺乏對資本市場嫁接實體經濟,進而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的長遠認識。還有些干部對于我市這種經濟欠發達地區成立股權投資平臺,拿出財政資金對外搞股權投資不理解。這直接導致了地方對金融創新產業的發展不夠重視,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金融創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二是政策機制問題。上級未出臺統一的政策來鼓勵支持金融創新產業發展,導致了各地對于有限的投資項目進行不計代價地惡性競爭。在總部經濟方面,投資商要求的財政返還比例越來越高,造成地方實際可用財力減少。同時,股權投資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市場化和實效性等特點,由于相應機制的缺失導致現行股權投資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缺乏相應的容錯機制,使得投資經理不敢投;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人才留不住;決策程序過于繁瑣,導致錯失投資機會等。
三是管理服務問題。金融創新產業作為一個高端產業,其專業性非常強,因此對相關部門的監管人員的金融知識儲備也要求非常高。從現有情況看,我市大部分監管人員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導致對企業的經營范圍和實際經營內容并不了解,造成日常監管困難。同時,由于從事金融投資類的企業經營周期較長,有的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出現收入,且出現的經營金額較大,加上許多投資公司往往無專門的財務人員,日常報表缺失,導致存在一定的監管風險。
三、加快我市金融創新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金融創新產業具備投資大、占地少、高產出、高增長速度等特性,其興起和發展為我市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且我市發展金融創新產業有基礎、有優勢,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實現彎道超車。為此,建議從以下幾點加快我市金融創新產業發展。
一是凝聚共識,鼓勵發展。金融創新產業作為一種類實體經濟,其發展壯大需要黨委政府的高位推動,更需要全市上下尤其是經濟發展部門的鼎力支持。建議市里出臺指導意見,確定金融創新產業的主管部門,明確各服務監管單位的責任,在全市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加快推動金融創新產業發展的強大力量。同時,建議市里成立領導小組,建立長效風險管控機制,本著尊重歷史、有利于產業長遠發展的原則,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框架內對“營改增”以前總部經濟存在的遺留問題進行妥善解決,為金融創新產業規范健康發展掃清障礙,輕裝上陣。
二是整合資源,優化服務。建議市里充分整個各縣區的金融創新產業園的各類資源,成立一個全市性的金融創新試驗園區;整合全市設立的產業引導和股權投資基金,成立一個全市性的股權投資平臺。將全市引進的金融投資與服務企業和整合后的市屬股權投資平臺全部落戶園區,成立了園區管委會,由園區管委會統一制定政策,統一制定服務標準,統一對企業進行管理和服務。這樣既便于政府對企業監管和服務,也可以促進落戶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產業做大做強,實現政府和企業共贏。
三是對接實體,融合發展。作為連接資本與市場的紐帶,股權投資類企業落戶后,可以為我市企業提供廣泛融資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孵化眾多擬上市企業,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一方面,建議市里在全市范圍內遴選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和項目設立股權投資推介庫,通過定期向落戶我市的股權投資類企業進行推介,引導落戶我市的股權投資類企業投資我市實體經濟或為我市實體企業提供管理經驗、發展規劃等服務。另一方面,我市成立的股權投資平臺在對外進行投資時,優先投向我市現有的鋰電新能源、文化旅游等產業集群配套短板項目,通過簽訂協議,要求被投資企業在項目落地、設立生產基地、擴大產能時優先考慮落戶我市。同時,針對我市區位、人才優勢不明顯的問題,建議我市在深圳、上海等地設立產業孵化園,發展飛地經濟,由我市股權投資平臺投資孵化科技前沿項目和企業,待孵化企業壯大后再引入我市開辟生產基地,促進我市產業升級,實現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作者單位:市民政局、市政府辦公室,張草根系市民政局副局長)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