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院前急救是醫療急救服務系統的首要環節,是衡量城市應急救援反應能力和急救醫學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連續兩年在民生實事中安排了有關工程,持續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硬件設施,不斷推廣元普及院前醫療自救互救知識,努力為全市人民提供更好更優質的院前急救服務。
一、全市院前急救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近年來,在全市經濟社會取得顯著進步的同時,全市院前急救事業也與之同頻共振,取得長足發展。去年,全市院前急救共摘機99487人次,總調派車輛15224輛,出車跑空率在5%以內,為全市各類重大會議和活動提供醫療保障31場次,開展院前醫療知識普及培訓活動20余場次、培訓3000余人。全市院前醫療事業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大力建設覆蓋城鄉、無縫銜接的一體化的院前急救網絡,設立網絡醫院9家,在6個鄉鎮衛生院設立了急救站,急救服務半徑進一步縮小,形成了以“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反應迅速、高效快捷、信息暢通的院前急救體系,并從城市向農村延伸,院前急救的服務效率顯著提高。實行24小時值班制,嚴格遵循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愿的原則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在新鋼醫院引入直升機院前醫療急救,最大限度滿足各類病人急救需求。持續提升院前急救智能化水平,升級120指揮調度系統,集成了呼救受理、計算機輔助指揮、移動信息終端、地理信息應用、視頻顯示、會議和設備綜合控制等多項功能,安裝普通市電、UPS后備電源和搭載電源三套供電系統,實行GPS衛星定位動態監控和信息儲存,實現了語音通信數字化、視頻傳輸網絡化和調度管理信息化。
二是急救能力持續提升。在全省設區市率先成立全市院前醫療急救質控中心,順利通過省院前醫療急救質控專項檢查。持續開展崗位練兵活動,開展了全市院前醫療急救大比武,組織各類現場衛生應急救援、突發火災事件應急、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等應急模擬演練5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持續提升鄉鎮急救站點急救服務能力,按照“十統一”的標準建設各站點,統一急救標識、人員上崗條件、服務規范,實現了管理服務規范化和標準化。全力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開展航空醫療救援等院前急救知識培訓,成為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心肺復蘇委員會心肺復蘇學醫教研基地、腹部心肺復蘇應用轉化基地。
三是監督管理更加規范。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用高超的醫術救治患者、用高尚的醫德溫暖患者。建立醫療事故防范和處置監管機制,強化院前急救病歷管理,定期組織開展院前急救病歷檢查考核,實行調度點評和差錯登記制度,規范交接班工作,組織開展全市鄉鎮急救站(點)院前急救人員崗前考核,以科學規范的管理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始終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深入開展了“夏季百日安全專項行動”“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萬里行”等活動,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不斷增強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
二、全市院前急救事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縱向比我市院前急救事業取得的成就是顯著的,但是橫向比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急救知識普及培訓不廣泛。人民群眾對院前急救認識還不夠到位,還有很多群眾分不清“119”“110”“120”,極少數人還惡意撥打120急救電話,虛報謊報傷情,嚴重浪費醫療急救資源、貽誤搶救時機,對此,我們缺乏有效的約束手段。全市院前急救的宣傳培訓不夠規范,力度不夠大,目前除市緊急救援中心外,一些志愿服務組織也開展了急救知識普及培訓活動,各單位各團體各自為政,缺乏有效溝通對接,培訓的專業性和規范性都大打折扣,培訓效果差強人意。
二是發展要素保障不得力。與周邊地市相比,我市院前急救工作無論是在土地使用、設備完善,還是在人員配置、財政支持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以宜春市為例,該市為建設急救中心綜合樓,征地1128畝、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并一次性投入民生資金360萬元更新購置救護車8輛和車載搶救設備,目前宜春市僅其緊急救援中心就有救護車23輛。相比之下,我市緊急救援中心的辦公場所狹小,夾在市人民醫院和傳染病院之間,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規劃布局要求,市緊急救援中心亟需重建。
三是急救體系構建不完善。在機構設置方面,雖然全市在六個鄉鎮也設立了急救站點,但是仍有許多偏遠鄉鎮的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搶救。同時,由于缺乏考核約束等硬性手段,新設立的鄉鎮急救站點無論是在急救能力建設還是在醫療人員的工作態度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另外,作為全市120急救工作的“大腦”,市120急救中心內設科室嚴重短缺,人手嚴重匱乏,尤其是急救知識普及培訓作為一項十分重要和專業的工作,目前還沒有專門科室負責,只能依靠中心醫護人員業余時間開展相關工作。
三、推進院前急救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有效破解制約院前急救事業發展的難題,更好地為全市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駕護航,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積極宣傳濃厚院前急救氛圍。全力整合全市所有急救知識普及培訓資源,統一由市120緊急救援中心組織開展院前急救知識培訓,做到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建立急救知識普及培訓基地,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正確掌握自救互救技巧,讓院前醫療急救培訓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樹立和宣傳院前急救工作的正面典型,讓全社會關心關注院前急救事業。同時,也應充分發揮愛心企業家、志愿組織等力量,引導他們為全市急救工作貢獻力量,凝聚發展全市急救事業的更大合力。
二是強化保障完善院前急救設施。堅持資金傾斜、項目傾斜、政策傾斜。2019年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已經列入了全市的民生實事,需要充分給予資金保障,在人流密集區域安裝AED裝置,并配套開展好相關培訓,進一步群眾自救互救能力,為專業人員開展院前急救爭取時間。給予人員、編制等支持,增加調度、醫護人員的供給,充實緊急救援隊伍力量。建立災害事故的救災救援保障和物資儲備體系,儲備用于搶救突發性、災難性事故和突發公共事件的各類設備裝備,并逐年加以完善。盡快啟動市緊急救援中心異地重建工作,在項目選址、立項、審批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推動。
三是部門聯動提升院前急救實效。突發公共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嚴格落實院前醫療急救管理各項舉措要求,明確公安、消防、交警、民政、通訊等部門的職責,協同配合好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緊急救援中心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應對惡意撥打120急救電話、惡意干擾院前急救工作的懲戒措施予以明確,嚴厲打擊各類擾亂全市院前急救秩序的行為,為我市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作者系市緊急救援中心主任)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