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姿
我市數字化綜合辦公平臺自2012年6月建設,2013年初建成正式運行。目前具有門戶管理、公文管理、信息報送、催辦督辦、視頻會議等十二大模塊,近百項功能,并且對接了“三單管理”、“智慧天網”工程、企業信用等信息系統,已實現了市、縣(區)、鄉(鎮、街道)及各職能部門的三級數字化協同辦公。在我市,電子政務的運用已不再是從前的電腦打字、局部的網上辦公,而越來越成為決策得以形成轉化、政策得以貫徹實施、工作得以督查推動、群眾所需得以有效提供的重要手段。隨著,平臺運用的普及,功能發揮地日益深廣,加強對其績效化管理,充分發揮電子政務高效便捷的優越性,將成為新的課題。
一、我市電子政務的應用領域分析
目前,我市電子政務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一是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應用。包括:通過中國新余門戶網站發布信息,提供查詢;面向社會的各類信訪、建議、反饋以及數據收集和統計系統;面向社會的各類項目申報、申請;相關文件、法規的發布、查詢;各類公共服務性業務的信息發布和實施,如數字城管、統一電子監察(含陽光醫藥)、數字社保、空間地理框架等信息系統。二是部門之間的應用。包括:橫向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紀委、新余軍分區、檢察院、法院及其各部門間,縱向至縣(區)、鄉(鎮、街道)之間的公文信息審核、傳遞;各級各部門間的多媒體信息應用平臺。如視頻會議、多媒體數據交換等。三是部門內部的各類應用。包括:各部門內部的公文流轉、審核、處理;各類專項業務管理系統,如日程安排、會議管理、統計、分析系統等。
二、我市電子政務運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應用潛力沒有充分發揮。雖然覆蓋全市各級各部門的政務網絡已經形成,但是大多數應用局限于電子公文的處理,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足;另外部門與部門之間受標準格式的差異、技術條件不完善等原因的限制,造成互聯互通難、信息共享難、業務協同難,制約了電子政務作用的有效發揮。二是保障措施不夠健全。仍有少數單位重視不夠、接受不夠、投入不夠,應用程度低;此外隨著協同部門的增多、運行數據的增多,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安全性,流程操作的合理性、規范性都有待改進。
三、探索以績效化管理促進電子政務水平提升
(一)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的目標
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的目標應是,各協同辦公單位通過電子公文處理、電子郵件交換、視頻會議等功能,大大提高行政的時效性和工作效率,從而提升管理效益。
1立足于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應用,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應更好地實現公眾對行政機關科學行政的有效監管,實現行政機關與公眾的良好溝通。
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的首要目標應為加強行政監管,用科學的績效評估來增強對協同辦公單位的部門職能發揮的嚴密、有效監管,從而構筑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的行政環境。
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還應著眼于構建行政單位與公眾之間的良好溝通和互動關系。使人民群眾無需走進行政機關,足不出戶、輕擊鼠標便可進入政務網站,獲取有關行政機關的機構設置、辦公流程、工作動態等方面的信息,就可進入智慧社區、網上審批流程等運用系統,輕松實現政府提供的網上服務。
⒉立足于部門之間的應用,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應實現部門之間更好地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協同辦公,提高行政效率。
比如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決策的貫徹落實,通過數字化綜合辦公平臺可直接將指令傳達到各級各部門,而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可以考核各級各部門接收、反饋、落實決策的效率效果;比如涉及多地多部門共同協作的事項,運用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可以更好地促進部門之間配合,使政務運行更加透明,從而推進工作。
⒊立足于部門內部的各類應用,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應通過更加合理的流程再造,加強辦公用時、行政安全的監管,實現行政成本的降低,保障行政的安全保密,從而提高整個部門的辦公效率。比如,部門電子公文的處理,運用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可以著力于考核每一個公文流轉環節的用時,每一個流轉環節的安全保密性,以及每一個流轉環節的正確有效性等;比如,部門內部的活動安排,可以著力于考核方案制定的合理性、方案流轉的時效性、運用效果等。
除此之外,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還可以通過推動業務流程的重組來節省系統中冗余結構所消耗的成本。在電子政務的建設過程中,由于借助了先進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很多過去傳統模式下必不可少的環節和步驟變得不再必要,所以配合電子政務建設,可以調整原有的業務流程結構,精簡不必要的手續、步驟,同時也能大幅度地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二)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的主要內容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已正式出臺《關于促進電子政務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66號),從國家層面,立足于頂層設計、深化應用,對電子政務提出發展規劃。《指導意見》明確了績效評估對于電子政務健康發展的導向作用。建立電子政務績效化管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可以主要從組織體系、基礎建設、信息公開、應用效果、資源共享、網絡安全等六個方面對電子政務工作的進展情況和績效進行評估。
⒈組織體系。此項指標可分為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發展目標等考評項,可以考核單位領導的重視程度,信息化業務部門工作開展情況,內部人員專業技能培訓情況,電子政務建設規劃及年度實施計劃制定落實情況,資源共享、信息安全、運行維護等各項規章制度建設情況。
⒉基礎建設。此項指標可分為網絡建設、內部管理信息化、業務信息化等考評項,可以考核單位的電子政務內、外網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和業務應用情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業務梳理和管理創新情況。
⒊信息公開。此項指標可分為信息公開目錄、信息公開內容建設等考評項,可以考核單位的政務信息公開目錄編制情況,對內、外網政務信息發布公開和更新,政務網站的建設、維護和改進情況。
⒋應用效果。此項指標可分為互動情況、網上審批、應用系統等考評項,可以考核單位的應用系統與公眾、企業互動情況和網上受理業務辦結反饋情況,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在線辦事能力。
⒌資源共享。此項指標可分為部門內部信息共享、跨部門資源共享等考評項,可以考核單位內部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信息共享情況,跨部門信息共享及跨部門業務協同工作情況;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情況。
⒍信息安全。此項指標可分為網絡安全、信息安全、應用系統安全、病毒防殺體系等考評項,可以考核單位的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預案健全程度,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數據備份及病毒防殺體系建設情況;單位公文、信息的保密情況。
(作者系市民宗局副局長)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