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衛東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先導產業和基礎產業。加快建筑業發展,對進一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擴大勞動就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建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加快建筑業發展,既是深入貫徹省委十三屆七次全體會議“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方針的題中之義,也是踐行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發展至上、富民為先”的重要舉措,在我市經濟調結構、促轉型的當前,加快建筑業發展,根本在做大做強建筑業企業本身。
一、我市建筑業企業現狀
(一)企業總體規模不斷壯大。一是企業資質升級快。目前,我市有資質以上建筑企業153家,其中,一級資質7家,二級資質42家。二是產值連續攀升。2009年以來,我市建筑業產值年均增幅4356%。2012年,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總產值8417億元,同比增長2834%,其中省外完成產值1966億元,同比增長4654%。三是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目前,我市建筑業企業經營范圍涉及房屋建筑、裝飾裝修、市政公用、水利水電、公路工程、園林綠化等22類。二級資質以上企業共設駐外分公司和辦事處20多個,施工點40余個。
(二)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日益突出。一是上繳稅金穩步提升。2012年,上繳稅金39億元,同比增長30%,占全市財政比重約為334%,產值占全市GDP比重約為12%。今年前三季度,上繳稅金401億元,同比增長411%。預計今年可突破5億元。二是關聯產業帶動明顯。直接帶動了水泥、鋼鐵、制造、電力、水利等多個經濟門類和行業發展,據測算,每增加1元的建筑業產出,消耗其他部門的產出約2元,使社會總產值增加約3元。同時,對相關研發、咨詢服務以及各類新型建材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明顯的拉動作用。三是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據統計,我市建筑從業人員達到817萬人,占進城農村剩余勞動力50%以上。
(三)建設水平有新提高。一是優質工程增多。近年來,我市建筑企業獲得杜鵑花工程獎6項、省級優秀工程獎35項、市優良工程獎45項,創建了20多項省(部)級以上優質工程和樣板工程,50多項地市級以上優質工程。二是施工能力明顯提升。尤其大型工程項目的整體承建能力提升較快,目前,僅市內建設超過百米建筑就有10棟以上。今年前三季度,承接的房屋建筑面積達到9189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075%。
(四)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日益壯大。一是具有相當數量高層次人才。目前,我市建筑企業有建造師、造價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及注冊會計師資格等1500余人。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素質顯著提高。2011年以來,全市1800余施工企業三類人員及關鍵崗位人員參加了專業技術培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業務總量偏小。2012年,我市建筑業產值雖然突破了百億元大關,但僅為宜春市的50%,東陽市的148%,尤其是市外開拓能力不強。
(二)競爭力較弱。一是資質偏低,缺少領軍企業。我市目前沒有特級資質企業,一級企業僅為全省的334%,僅為浙江東陽市的128%,二級企業僅為宜春市的44%。由于缺少領軍企業,難以在外市承攬大型總承包業務。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匱乏。2009年至2012年,我市建筑企業期末工程技術人員占比始終沒有超過15%,管理隊伍青黃不接。三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沒有建筑業專業科研機構,沒有相當省部級的研發中心,多數建筑企業每年科技活動經費投入不足,有的企業甚至無此項支出,最多的也不足營業額的01%。整體科技進步慢,技術創新能力弱。四是管理模式落后。一些企業還停留在傳統式、粗放式、家族式管理形態,與現代大企業、大集團管理模式相比還有較大距離,大多處在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發展低級階段,未能建立以高新技術和雄厚資金條件為基礎的集約經營模式。
(三)授信額度低,融資困難。企業注冊資本普遍不高,多數企業注冊資金為600萬左右,注冊資金最高的中余建設集團也僅為126億元;有形資產抵押物不足,銀行授信額度小,基本在5000萬元以下,沒有建立聯保機制,沒有特大建工集團企業擔保,缺乏建筑企業融資信托平臺。
(四)企業資金壓力較大。一是稅負較重。我市企業所得稅按核定預征率25%征收,外省外市跨省經營的企業所得稅率多為05%—15%。2011年,建筑企業上繳稅收總額273億元,占工程結算收入的401%,而同期企業利潤為441億元,只占工程結算收入的27%,企業留利只有繳納稅費6653%;2012年,建筑企業工程結算利潤率較2011年下降了15%。二是生產成本增長。建材市場材料價格存在不合理性,商品砼等存在壟斷行為,無形中提高了生產成本;建筑工人工資增長。此外,由于我市近年來基本停止對非公建筑企業職稱評定,企業要升級增項、對外接業務,必須高價“借牌子”,增加企業開支。三是拖欠工程款。建筑業企業在與建設業主經濟交往中處于弱勢地位,拖欠工程款現象普遍存在,而建設業主拖欠工程款沒有任何制約措施。
(五)企業缺乏自律行為。工程招投標中圍標現象時有發生,中標工程存在壓級發包、非法轉包。勞務分包企業發育不成熟,“包工頭”現象依然存在。
三、加快我市建筑業企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是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做大總量。推動建筑企業提質升級,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大對外推介力度,鼓勵本地建筑企業與市外大型企業開展合作,使省外、市外建筑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同時,引導建筑企業向其他產業延伸,使非建筑業產值達到總產值5%以上。二是加快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和引進。圍繞“培訓、培養、引進、使用和保留”五個關鍵環節,建立工程建設類人才庫,培育和引進一批高級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建議將建筑業高端技術人才納入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范疇,享受同等待遇。建議人事勞動等部門制定專門辦法,加快非公有制建筑企業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使我市建筑業企業擁有更多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培養專業化隊伍。三是推動科技創新。開展技術儲備研究和重大課題攻關以及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形成自主知識和專有技術;發揮人才集聚優勢,加強專利及其他成果研發和申報。同時,突出建筑企業在招投標中技術進步、科技創新的企業優勢,一些重大工程可對其實行邀標。
(二)推動“三大平臺”建立。一是建立“科研平臺”。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等科研資源,實行聯合攻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和技術。二是建立“信息平臺”。建立政府主導的建筑市場信息交流平臺,主要包括招投標、用工信息、人才、資產、技術等信息交流。三是建立“融資信托平臺”。引導銀企結合,組建建筑企業信托融資平臺,擴大融資渠道,解決企業資金方面問題。
(三)發展“總部經濟”和“回歸經濟”。一是建設總部基地。針對我市建筑企業多,且比較分散的特點,采用“政府出政策,企業投資”的方法,規劃建設我市建筑企業總部基地,形成建筑企業總部聚集地,使其成為集展覽、信息、科技、人才、資本密集為一體,功能配套、設施完善、具有高度活力和創造力的建筑業基地。引導企業把資金、總部、好項目留在本土,為本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二是鼓勵市外建筑企業回歸新余發展。建議凡原注冊在外地的建筑企業,變更回新余注冊,享受回歸企業待遇(浙江省東陽市按照稅收第一年80%、第二年60%、第三年30%的比例由政府獎勵給回歸企業)。對有意回歸的企業,有關部門要幫助解決回遷過程中資質及人員資格重新認定等問題,縮短回遷手續辦理時間,降低企業回遷成本。
(四)組建新余特級建工集團。建議從政府層面推動,考慮以下模式成立我市特級建工集團:一是“組殼”模式。由一家實力較強的一級建筑企業為載體和龍頭,其他企業共同參與,整合多家企業資金、資產、技術、人才等資源,申報特一級資質。二是聯合模式。由幾家實力較強的建筑企業整合優勢資源,申報組建特一級建工集團,并按總體資產入股比例給予其相應參與企業管理和分配的權力,實行經營層與作業層分離,逐步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現代經營管理格局。
(五)強化企業協會作用。一是做實建筑業協會。將一些行政審批事項下放到建筑協會,并賦予其在工程擔保、項目融資、信用證明等方面的權力。二是完善協會職能。完善行業協會章程,加強行業自律,搞好“雙向服務”,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提高管理服務水平,促進我市建筑業企業優勢資源、優勢要素的優化整合,增加市場競爭力。三是發揮協會推介作用。積極延伸協會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協調和開拓市場作用,利用招商引資推介會、同鄉會等載體,適時向外推介我市建筑企業;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組織開展行業發展論壇及形勢分析報告會,加強對外交流,推動民間交往,促進行業信息交流。
(六)加大政策扶持。在稅費減免、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傾斜,把政策扶持優勢變成經濟增長優勢。一是普惠外經證稅率。實行統一外出稅收優惠,將稅收優惠政策普及所有外出建筑企業。二是落實獎勵政策。落實好《關于扶持建筑業企業做大做強的實施意見》等現有優惠政策,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激勵作用;重獎納稅大戶、骨干企業、誠信企業和創優企業,對一些稅收貢獻大、誠信高的企業,在資質升級、招投標、繳納各項保證金等方面享有優惠權,對其人才培訓費給予補貼,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三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成立高規格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出臺加快發展建筑業配套政策,專題研究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問題,促進加快發展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保證我市建筑業健康發展。
(七)加強監管、優化環境。一是規范建設工程招投標。簡化工程招投標備案程序,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機制,全面推行網上電子化評標,加大市場監管。二是規范中介機構執業行為。加大整治措施,規范中介機構執業規則,對具備市場充分競爭條件的中介服務行業,實行完全市場化;對少數具有行業和技術壟斷、市場競爭不充分的,加大監管力度,逐步依法開放市場。三是規范勞務分包市場。加大對勞務市場監管力度,培育勞務分包專業企業。四是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具有我市建筑行業特點的誠信體系建設,使企業信用狀況的好壞真正與其生產經營關聯起來,形成制約,營造良好誠信氛圍。五是深入推進非公建筑企業黨工共建活動。適度擴大非公建筑企業黨工共建覆蓋面,進一步加強建筑企業基層黨建和工會建設,及時幫助建筑企業協調解決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困難問題,帶動企業職工建言獻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作者系市住建委主任)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