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會作出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正如決定中所言,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的習慣和信仰在經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洗禮后基本已經定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緣故,我國大部分成年公民法治素養和法治信念還比較欠缺。基于這樣的國情,法治精神的培育可謂任重而道遠。未成年人心智未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尚未定型,還有很強的可塑性。從未成年人抓起,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同推進,久久為功,真正讓法律的價值理念植入每一個未成年人的內心深處,十年二十后全民的法治觀念才可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一、以家庭為核心,在家教家風中培育法治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春節的團拜會上強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什么樣的家教家風,就會培養出什么性格秉性的后代。曾國藩一生治家甚嚴,后代子孫也大都有所建樹。當前,我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在家教家風中培育法治精神既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每一個孩子在未來適應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法治精神的培育主要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法律的正義性。正義是人們對法律價值的終極訴求,法律是否符合正義的要求是評價法律優劣的重要標準。正義意味著各得其所,意味著權利義務的公平公正。現在我們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祖輩都是疼愛甚至溺愛有加,把孩子當王子公主般捧在手心。不管小孩要什么,都傾其所能盡量滿足,造成很多小孩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缺乏責任意識。二是法律的契約精神,就是有約必守,說到做到。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就是孩子,昨天說過的話今天就不算數,今天答應的事明天就忘了。久而久之,小孩也就不懂什么叫誠實守信,什么叫一諾千金。三是法律的秩序價值。秩序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必要前提,是社會發展所應追求的基本價值。法律就是通過制定規矩維護秩序,對于一個從小懂規矩守秩序的孩子來說,長大后也會習慣性地遵守法律規則。
作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將正義、契約、秩序的理念變成家教家風的一部分。要通過言傳身教告訴孩子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只能得到他應當得到的東西,付出才會有回報;告訴他們承諾就要兌現,約定必須遵守,要有時間觀念;告訴他們不插隊、不闖紅燈,講文明、守秩序,懂得長幼尊卑,懂得禮貌謙讓。作為政府,要充分發揮社區村委的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讓更多的家庭在家教家風中融入法治精神的培育;要充分發揮報紙、電視、網絡、智能手機等媒體的力量,借助“最美家庭”評選等形式,讓更多的家庭形成對法律價值的認可,對法治信念的忠誠。
二、以學校為紐帶,在師德師風中培育法治精神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傳播人生道理,告訴學生怎么為人處事,告訴學生是非對錯。法律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道德的底線,是為人處事的基本要求,法治精神也是現代文明的價值追求。未成年人對老師有著天然的崇拜,老師的話往往比父母更有號召力、執行力。在師德師風中融入法治精神,在傳道授業中傳播法治觀念,能夠達到更佳的效果。遺憾的是,近年來,我們一些老師不但沒有傳播法律價值,反而出現了一些體罰毆打甚至強暴學生等違法犯罪行為。這些行為的出現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對傳統的師道尊嚴也產生了沖擊。在法治時代,為師德師風注入法治精神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教師,首先要自覺學法守法。體罰行為造成了對學生人身權的侵犯學生,這是基本的法律常識。但是一些老師因為缺乏這方面的學習,根本就意識不到這是違法行為。教育權是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有的老師卻因為學生沒有完成作業不許學生聽課。還有我們常見的對學生人格尊嚴的侵犯,前些年重慶一位女教師對班上的胖女孩說了句“你連當坐臺小姐都沒人要”,導致女生墜樓輕生,后來這個老師也被追究了刑事責任。因此,學校應該多組織教師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培訓,多開展有關法治方面的宣傳活動,讓廣大教師更加自覺的學法守法。
其次,教師要積極傳播法治精神。教師要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強自身的法治觀念,并將這些觀念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比如說正義理念的傳播,老師就要學會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要嚴格按照獎優罰劣的原則,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比如說契約精神的傳播,老師就要注重盡量不要遲到也不要拖堂,要注意在學生心目中始終做到言行如一;還有秩序價值,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校紀校規要嚴格執行,要讓學生從小學會懂規矩、守紀律。
三、以社會為支點,在民俗民風中培育法治精神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一個國家的民情、民風、民俗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法律特征。同樣,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民情風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這個地區和城市的法治文化。民風淳樸、百姓勤勞的地方犯罪率相對較低;民風彪悍、百姓懶散的地方犯罪率往往偏高。未成年人雖然大部分時間在家庭、學校,但社會對他們的影響同樣不能忽視。比如有的小區到處是麻將館,孩子們在小區玩耍不可避免要受到這些賭博風氣地侵襲;乘坐公交看到的都是插隊、搶座,孩子們的秩序觀念無疑就會遭到破壞。新余是一座開明開放的工業城市,在民俗民風中培育法治精神有它的地域優勢。
前不久,我市獲得了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資格。市委劉捷書記提出要努力把新余建設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有序的“精美特新”中小城市,通過三年奮戰,力爭在2017年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個文明就包括信用環境、社會秩序等有關法治方面的文明,培育法治精神正好可以借此東風,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攜手并進。要充分發揮各方面力量,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居民小區、公共場所深入開展各種生動鮮活的法治宣傳教育和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要建立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充分發揮“新余有愛”志愿服務品牌優勢,吸納更多的法律工作者參與到志愿活動中來,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引導市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要加快建設覆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市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