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草根 丁禾根 劉斌
基層作為整個社會體系的重心,是社會管理的基礎,也是應急管理的基礎。如何有效解決基層工作中的矛盾問題,切實提高基層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是當前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今年下半年,市政府應急辦對全市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查擺了基層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幾點對策和建議。
一、全市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現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一案三制”為抓手,不斷強化基層的主體地位和基礎作用,形成了“政府統籌協調、群眾廣泛參與、防范嚴密到位、處置快捷高效”的基層應急管理機制。
(一)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架構基本形成。按照“有職能、有機構、有人員”的要求,市、縣(區)、鄉(鎮、辦)三級應急管理機構全部建立,一縣三區均成立了應急委和應急管理機構,37個鄉(鎮、辦)應急管理領導小組組長都由黨委書記擔任,落實了工作人員負責應急管理工作,社區、學校及生產經營單位健全了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明確了縣、鄉、村三級的應急管理職責,縣級突出抓組織、抓協調,鄉級重點抓貫徹、抓落實,村級著力抓動員、抓配合。全市基本形成“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應急管理體制。
(二)應急預案基本實現全覆蓋。所有縣(區)和鄉(鎮、辦),都已編制了總體應急預案,社區、學校及企業的預案編制工作也已完成,37個鄉鎮因地制宜,都編制了5個以上專項預案并報縣(區)政府備案。目前,全市共編制各級各類預案8000余件,基本上覆蓋了常見的各類突發事件,“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基本形成。各縣(區)、各鄉(鎮)結合轄區特點,開展了各類應急演練,比如渝水區下村鎮針對轄區內企業較多的特點,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及企業開展煤礦救援、火災事故等應急演練;仙女湖區歐里鎮組織針對轄區煤礦企業較多,多次組織全鎮8個煤礦開展安全應急演練。
(三)監測預警體系已具雛形。一是健全了全市應急管理信息網絡,市政府應急辦重新編印了《新余市應急管理聯絡人員名冊》,涵蓋全市有應急任務的部門,各縣區及所有的鄉鎮、學校、重點企業,保證突發事件信息的快速傳遞。二是創新了預警監測手段。除傳統的喇叭、鳴鑼等信息發布手段,分宜縣、渝水區拓寬信息報送渠道,設立應急QQ群、微信群,及時收集和發布突發事件信息。分宜縣積極開展“十戶聯防”工作,將10-20個號碼綁定為一個聯防組,組內成員通過手機撥打求救號后,其他成員均能得到信息,達到“一呼九應”的聯動預警。三是大力開展隱患排查。各鄉鎮、社區、企業、學校都建立了隱患排查臺賬,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將轄區內重點企業、河流等隱患點納入定期巡查,指派專人包片負責。
(四)應急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一是加大資金投入。2015年初,新余高新區預算近70萬元用于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仙女湖區安排了20萬元專項資金,配套每個鄉(鎮、辦)、區直學校和社區1-2萬元用于規范化建設。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各縣(區)均依托消防部門組建了綜合應急救援大隊,完成了綜合應急救援隊員的招募工作。各鄉(鎮、辦、場)和社區均整合民兵、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等有相關救援知識的人員組建30人以上的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高新區水西鎮、城東辦、馬洪辦綜合應急救援隊伍人數分別達到145人、60人、70人的規模。三是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生活救助、公共衛生、搶險救災等應急物資儲備及專業救援裝備的品種和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2015年,新余高新區一次性投入45萬多元,為3個鄉鎮新配備了森林防火、抗洪、防暴、后勤4個大類物資。四是健全應急指揮平臺建設,一縣三區均已建成應急指揮平臺并與市政府應急辦對接,渝水區的所有鄉鎮也都建立應急指揮平臺,并與區應急指揮平臺對接。
(五)應急管理日常工作趨于規范。各鄉鎮、社區均已設立應急管理辦公室及值班室,配備了相應的辦公設備和值班物品,每天安排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做好值班記錄。建立《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制度》《突發事件信息處理規程》《應急物資管理規定》等一系列制度規范并上墻,對應急值班、信息報告、評估分析、事件處置等環節實施規范化管理,確保應急管理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行。
(六)應急管理宣教培訓初見成效。一是加強對基層領導和干部的培訓。2015年,選派2名縣區分管領導、5名鄉(鎮)長參加全省應急管理培訓。市委辦、市政府辦聯合舉辦了全市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培訓班,培訓對象涵蓋各縣(區)委、政府(管委會),各鄉(鎮、辦、場),各學校及重點企業信息員,共計240余人。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結合“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活動,采取印發宣傳單、咨詢活動等形式,大規模開展應急管理宣傳活動,廣泛普及應急管理科普知識,提高市民避險自救能力。
(七)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有序推進。按照省、市的統一安排部署,各基層建設點都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各縣(區)多次召開工作布置會、調度會,多次實地督查,不斷發掘建設過程中的亮點。比如渝水區選擇應急管理基礎較好的良山鎮作為示范點,先布置、先督查、先驗收,組織其他鄉鎮觀摩學習。積極推進基層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化建設工作,與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同部署、同建設、同驗收,著力打造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新余特色”。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總體上看,近幾年來我們做了一些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毋庸諱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工作中仍存在不足。
一是基層和公眾對應急管理工作認識不高。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缺乏危機意識,認為應急管理可有可無,對值守應急、機構建設、人員配備、經費投入不夠重視;在應急管理工作中輕預防、重處置的思想還較為普遍,被動應對的狀況在一些地方還沒有改變;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不強,不少群眾認為突發公共事件與自己無關。
二是應急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各縣(區)、各鄉鎮都沒有單設應急辦,應急任務都由政府辦(黨政辦)承擔,應急辦主任都由政府辦(黨政辦)主任兼任,分管應急工作的副主任也都要做好對口副縣(區)長的服務工作,以致沒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應急管理工作中來,應急工作人員都為兼職人員,工作隊伍十分不穩定。
三是應急保障水平不高。基層應急管理工作起步較晚,基礎工作還比較薄弱,加上有些鄉鎮經濟基礎較差,應急物資及裝備不足,救援力量還主要依靠公安、消防等隊伍,其他專業救援隊伍力量薄弱。還有些受歷史遺留問題影響,制約應急管理工作發展,比如渝水區通州辦事處,其辦公大樓為租用的,用房十分緊張,只能搭一個簡易棚充當應急物資儲備庫,這與應急管理現實要求不相符。四是應急處置效率亟待提高。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是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報送突發事件信息,而事發縣(區)、鄉鎮沒有及時掌握并報送,特別是鄉鎮信息報送意識還不強。各縣(區)與當地公安分局聯系不夠緊密,拿渝水區為例,轄區內有渝水分局、良山分局、袁河分局,渝水分局的信息能及時報給區政府,但良山分局、袁河分局的信息比較滯后,容易造成信息倒流。
五是全社會參與應急管理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較弱,農村、社區和企業等基層組織和單位應急力量不足,特別是在應急隊伍建設和社會救援服務方面還比較滯后。
三、對策和建議
基層是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推進體制機制建設,夯實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基礎。
一是健全基層應急管理體制。要按照“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總體要求,健全各級應急管理領導機構、辦事機構,明確各級應急管理機構設置規格和人員編制。特別是鄉鎮在應急管理工作中承擔重要職能,應當確定專職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實現應急管理日常工作的有序運行。要積極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區域、管理范圍、管理對象等標準,逐級逐層將縣、鄉、村直至村小組、居民小區等劃分成若干個網格化單位,明確專人、專責、專管,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和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消除薄弱環節,努力形成“一級抓一級、一層套一層、一環扣一環”的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基層應急管理機制。一要健全突發事件信息網絡。突發事件主要發生在基層,要在每個鄉鎮、企業、學校、村(居)委會等基層單元確定一名信息員,把應急管理的神經末梢延伸到各個領域的最前沿。加快3G手機信息報送平臺建設,覆蓋所有的專項指揮部、各縣區、各鄉鎮,實現事發地鄉鎮將突發事件現場情況實時傳遞到市政府應急指揮平臺。二要加強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圍繞“預防為主、防處結合”的原則,健全隱患排查監控機制,完善對各類風險隱患的排查、登記、評估、檢查、監控制度,實現對各種風險和隱患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三要加強基層應急處置聯動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后,公安部門掌握信息較早,各縣(區)、各鄉(鎮)要加強與當地公安分局及派出所的溝通聯系,及時掌握轄區內突發事件信息,加強與信訪、維穩部門的協調,及時收集社會不穩定因素,準確研判,妥善處置并及時上報信息。
三是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一要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在健全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的基礎上,結合轄區特點和實際,重點加強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專業應急隊伍建設,建立應急專家、志愿者和基層群眾隊伍,構建群防群治隊伍體系。加強渝水區良山鎮、分宜縣楊橋鎮專職消防隊建設,配備齊專職消防隊員,充分發揮搶險救災的作用。加快良山鎮、羅坊鎮、水北鎮綜合應急救援中隊建設。加強應急演練和隊伍培訓,各鄉鎮每年應開展應急演練和培訓2次以上。二要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強化基層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各縣(區)、各鄉鎮要提高認識,加大經費投入,既要自我儲備必要的防汛、防火、防暴等常用的應急物資,又要與周邊單位加強合作,實現應急物資和裝備的共享共用,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做好充足準備。
四是提高全社會風險防范和災害應對能力。以基層領導干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和廣大群眾為重點,采取發放資料、懸掛標語、舉辦講座、編排節目等多種基層干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大密度地開展應急宣教活動,進一步明確應急管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讓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真正擺上桌面、落到實處,讓基層干部群眾真正將應急管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提高全社會的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張草根系市政府應急辦常務副主任)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