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新余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余府辦發〔2016〕58號2016年9月9日
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經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將《新余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按照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抓好落實。
新余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為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關要求,補齊產業短板,引導現有產業平臺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產業轉移承接地服務配套設施和能力建設,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益,切實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全面改善產業發展環境,特制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
一、總體要求
制定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產業集約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大政府支持引導力度,依托企業主體,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通過3年的努力,建成12個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為開展產業招商和產業集聚發展打牢基礎。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模式,支持平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形成產業鏈條完整、配套完善、集聚效應明顯的集群發展新優勢。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工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彌補市場失靈環節,通過資金引導和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專注從事生產性服務的某個環節,推動產業發展和集聚,并最終實現完全市場化運作。對產業發展迫切需求的平臺,但因時間、招商等問題暫時無法立即引進平臺建設主體的,可由政府主導,政府作為建設主體,先期進行平臺建設,盡早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平臺建設過程中或建成后可與有意愿、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接洽合作,通過股份轉讓或全部直接轉給企業等形式,實現平臺市場化運作。
(二)統籌布局、服務全市。根據各工業園區發展的首位產業和主導產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產業集群公共平臺建設,避免重復建設,最大限度發揮政府資金使用效益。產業集群公共平臺既要服務本園區的企業,更要立足全市服務全市產業發展,實現全市資源共享,并鼓勵輻射周邊縣市。
(三)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優先支持重點產業的補短板、補鏈條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根據輕重緩急,做到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盡快完善產業集群發展所需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
三、主要任務
(一)明確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定位。建設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作為培育產業、提升水平、集聚發展的重要手段,應建立全市產業集群服務平臺備案管理機制。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剝離”、“裂變”生產性服務環節,創辦生產性服務實體,依托產業聯盟,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開放式的產業服務。圍繞光電信息、鋰電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按照綜合服務、研發檢測、生產配套、生產性服務的分類,加快建設一批能夠切實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配套水平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產業集群發展、企業共享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二)抓緊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見附件1)。
1.電鍍產業園。電鍍產業園規劃在高新區建設,輻射服務全市光電信息、裝備制造、鋼材深加工等產業。該項目2016年10月份開工,2017年3月份完工,2017年6月份投入運營。(責任單位:高新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市環保局、市工信委)
2.熱處理中心。依托袁河經濟開發區現有熱處理企業,通過政府引導、支持其技術改造等方式,提升中心熱處理能力和水平,為全市企業提供熱處理服務并輻射周邊市、縣。項目建成時間2017年3月。(責任單位:渝水區政府)
3.模具制造中心。在高新區和袁河經濟開發區分別建設1-2家塑膠模具和金屬模具中心,由高新區和渝水區招商引資建設,或鼓勵現有具備模具制造能力的企業,剝離模具制造環節創辦模具制造實體,由高新區管委會和渝水區政府采取一定的資金支持方式,為裝備制造和光電信息產業提供模具制造服務。高新區負責的模具制造中心項目建成時間2016年12月,渝水區負責的模具制造中心項目建成時間2016年12月底。(責任單位:高新區管委會、渝水區政府)
4.噴涂和電泳中心。依托袁河經濟開發區現有企業,由渝水區政府采取一定的資金支持方式,盡快形成噴涂和電泳工藝能力,為全市裝備制造產業特別是農機產業提供噴涂、電泳服務。2016年10月份和12月份分別完成噴涂生產線和電泳生產線的建設。(責任單位:渝水區政府)
5.帶鋼EPS處理服務平臺。采用板材綠色表面清潔技術,在袁河經濟開發區建設帶鋼和鋼絲表面清潔處理中心,對我市帶鋼企業所用冷軋帶鋼進行集中清洗,并逐步擴大處理規模,對新鋼生產的外銷熱卷帶鋼進行清洗。項目建成時間2017年12月底。(責任單位:渝水區政府)
6.贛西危廢處置中心及工業廢渣資源化清潔化生產示范園區。采取德國和日本先進技術和設備,工藝流程全面實行資源化和無害化清潔生產,項目建成后達到危廢物處置5萬噸和綜合利用危廢物10萬噸的能力,成為輻射贛西區域的危廢處置中心和工業廢渣資源化清潔生產示范區。項目建成時間2018年12月底。(責任單位:分宜縣政府;配合單位:市環保局)
7.LED產品檢測中心。依托木林森光電先進的LED自動化生產、研發設備與技術為依托,建設LED檢測中心,并逐步吸納鋰電池、觸控等領域的重點企業,聯合組建光電信息產品檢驗檢測平臺,取得相應資質,為市轄區內的企業提供產品檢測服務;還可以借助中心開展光電信息領域的技術培訓服務,構建國內外光電信息核心技術溝通平臺。項目建成時間2016年12月底。(責任單位:高新區管委會)
8.計量理化檢測中心。依托江西長林科技有限公司現有計量理化能力和資質,添置和更新部分計量理化檢測設備,拓寬檢測范圍、提高檢測能力,為裝備制造企業和其他需要計量理化檢測的企業服務。項目建成時間2018年12月底。(責任單位:高新區管委會)
9.鋼鐵產業技術服務中心。依托新鋼公司技術中心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設備,由市工信委、科技局提供一定資金支持,在袁河經濟開發區組建鋼鐵產業技術服務中心,面向全市鋼鐵深加工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項目完成時間2016年12月底。(責任單位:渝水區政府;配合單位:鋼鐵產業聯盟、市工信委、市科技局)
10.工業物流運輸平臺。依托現有或引進有實力的物流企業,建立覆蓋全市工業園區和重點工業企業的物流信息網絡,將每家物流企業的車輛情況、物流企業配送信息、貨主信息等整合到一個平臺,對內實現園區和企業物流信息全覆蓋,對外加強與省級物流平臺和長三角、珠三角物流企業聯網,通過信息共享,用好物流業的存量資源。對于物流量大、運輸線路相對固定的線路,采取固定班次和線路的方式,為主導產業提供物流服務,根本解決“零擔貨物”拼載難、返程車空載率高、運能浪費、運輸成本大的問題,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項目建成時間2016年12月底。(責任單位:市工信委;配合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
11.產業工人實訓基地。充分發揮轄區內職業院校的教育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全市范圍企業、大專院校、創業人員提供就業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按照省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標準,建設具備技能培訓、考核、鑒定一體化實訓基地。加快高新區與市人社局合作共建的實訓大樓建設進度,確保主體工程2016年10月底竣工,整體工程2016年12月底前全部完工。(責任單位:市人社局、高新區管委會、渝水區政府;配合單位:分宜縣政府)
12.光電信息產業聯盟。依托我市光電信息龍頭企業,組建光電信息產業聯盟,為行業內企業提供以技術協同創新為主的綜合服務,根據實際情況組建LED專業委員會和觸控專業委員會。2016年底組建完成。(責任單位:市工信委;配合單位:市民政局,高新區管委會、分宜縣政府、渝水區政府、仙女湖區管委會)
(三)規范公共服務平臺運營管理。對市內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實行登記備案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必須面向本市行業提供服務。政府加強引導監督,不參與企業運營管理。在平臺建設期采取適當方式,給與一定的資金扶持。每年對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情況進行考核,對績效良好的適當給予獎勵,對運行效果達不到標準的,視情況收回財政扶持資金。
四、組織實施
按照“抓緊建設一批、鼓勵開放一批、儲備規劃一批”的原則推進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一)全面摸底。對全市現有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進行全面篩查認定,摸清現有平臺情況;新建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一律實行登記備案管理;對于企業自建的生產性服務平臺,鼓勵“剝離”、“裂變”生產性服務環節,創辦生產性服務實體,對行業內企業開放服務。
(二)分步建設。抓緊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所有本行動計劃中擬新建的公共服務平臺,由各責任單位2016年9月底前制定建設方案,明確投資主體、扶持政策、運營方式、規模效益等等,報市工信委備案,視項目情況由產業平臺專項資金補貼一部分前期工作經費。(建設方案要點見附件2)
(三)備案管理。由市工信委制定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認定考核辦法,現有的公共服務平臺或龍頭企業、重點企業擬對社會開放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在2016年10月底報市工信委備案。縣(區)擬新建本行動計劃外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在項目建設前期將建設方案報市工信委備案,由市工信委提出項目的指導性意見。未進行登記備案不予資金支持。新余市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申報書由市工信委另行制定。
(四)考核評定。每年2月底前,已運行或新建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向市工信委報告上年度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服務運行和能力建設情況;3月底前,由市工信委對公共服務平臺項目進行績效考核,并向社會通報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有關情況。
五、政策保障
(一)高位推動。由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簡稱市新工領導小組)統籌研究有關產業集群公共平臺建設的重大事項,市新工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市新工辦)負責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運營的協調、監督等日常工作。市新工辦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負責研究提出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議名單,或對縣(區)提交的報備項目提出指導性意見,報市新工領導小組審定。對于新建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由各責任單位根據建設方案明確的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抓好項目建設推進工作。
(二)擴大宣傳。各級宣傳部門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手段,宣傳我市光電信息產業、鋰電產業集群良好的發展勢頭和發展環境,擴大宣傳影響面,招引企業來我市落戶發展。市工信委負責發布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名錄、編制服務指南,送達企業并進行宣講。通過《工業新余》欄目制作“公共服務平臺”專題節目,宣傳我市優化企業發展的力量和決心,提高企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各牽頭單位及配合單位加強與省、國家對口單位的溝通對接,積極為我市產業集群平臺建設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及目光聚焦。
(三)資金支持。縣(區)政府、管委會作為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責任主體,應加大對平臺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資金支持方式由縣(區)自定。部門作為責任單位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由市本級或平臺所在轄區政府(管委會)給予相應的支持。參照縣(區)給予項目實施單位的資金支持及項目建設情況,由市級財政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在2016年工業發展專項基金中安排500萬元用于支持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績效獎勵,并視情況逐年增加。對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報請市新工領導小組以產業引導資金投資的方式支持項目建設,采取貼息方式支持項目建設和運行,支持年限暫定為3年,視情況并報請市新工領導小組同意可適當延期。
(四)考核獎勵。積極幫助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爭取申報省級和國家級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對新認定的市級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新認定的省級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將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的規劃、咨詢、論證、教育、培訓、檢測等公共服務一并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的范疇。對運營良好、社會效益顯著的公共服務平臺,在工業發展基金的獎勵經費中給予每年20萬-50萬不等的獎勵。經驗收或考核達不到建設方案標準的,由市財政收回相應的扶持、獎勵資金。
附件:1.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任務分解表
2.××單位關于××平臺的建設方案要點(略)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