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熠 楊鋮
江西作為全國內陸省份,其地理優勢有所欠缺,同時農業在江西省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社會總產值中,非農業產值占695%。1997年,農業增加值475億元。江西以占全國總面積25%的耕地,提供的糧食占全國4%,人均占有糧在全國居第四位。這樣一個農業內陸大省,同其它內陸省份一樣都在傾全省之力打造省會南昌城市。現在的南昌動感、漂亮、富麗。但是一個省會的富麗堂皇跟該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關系并沒成正比。終其原因是江西省缺乏個以經濟為中心的城市。打造一個經濟為中心的城市將有利于整個區域板塊的帶動引領,從而提升整個省的經濟實力。
可以比較下在中國,凡是經濟發達省份,都會有一個“經濟中心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要比省會城市高,如:廣東的廣州與深圳;福建的福州與廈門;江蘇的南京與蘇州;山東的濟南與青島;遼寧的沈陽與大連。這些省份都有一個“經濟中心”和一個“政治中心”,這叫政商分家。只有如此經濟才能更好的發展。同時,凡是經濟欠發達的內地省份,本省經濟就會出現“省會獨大”的經濟現象,如: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安徽合肥;陜西西安;云南昆明等。這些地方“政治”和“商業”糾結在一起。由此可見要想使一個省的經濟水平發展,必須“政商分開”,選擇一個城市作為“經濟中心”跟省會遙相呼應,形成分工明確、定位精準、這樣既出政績,經濟也發展,老百姓生活也提高。
江西在打造經濟中心,輻射全省經濟同時,對于小城市的亞中心經濟的建設是不能缺乏的,只有先期通過建設數個區域亞經濟中心,才能盤活全省經濟實現龍頭昂起、兩翼齊飛,從而帶動我省一個“經濟中心”和一個“政治中心”的建設,新余作為贛西區域重要的工業城市,具備成為區域亞經濟中心的先天優勢。
一、新余情況介紹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是江西“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長株潭城市群和昌九城市圈毗鄰,地處長珠閩三角腹地,銜接“中三角”城市群,策應長江經濟帶,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列入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近年來,新余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新能源、鋼鐵、新材料等一大批產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全市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工業成品等大宗貨物運輸量急劇增長,交通運輸需求不斷攀升,發展勢頭比較強勁。依靠科技進步改造提升鋼鐵冶金、化工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光電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改變了過去“一鋼獨大”的非穩態產業格局,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新能源、新材料為支柱,光電信息、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化工建材、食品醫藥、電力能源等產業為輔的多元新型產業體系。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20億元,同比增長80%;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451億元,工業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發揮的功效。具體數據如下:2015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955億元,增長85%;實現財政總收入1329億元,增長5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88億元,增長9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0億元,增長76%;固定資產投資8226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3億元,增長85%;出口總額787億元,增長13%;實際利用外資37億美元,增長58%,引進內資7098億元,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36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6元,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
二、新余建設亞經濟中心的戰略意義
對新余而言,亞經濟中心的建設,其建設意義和作用尤為重大。初步歸納,有“兩大戰略意義”
一是確保經濟轉型動力,夯實重點產業發展后勁。亞經濟中心將大力整合新余及周邊生產資源和市場要素,合理優化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促進專業化、差異化、集聚化發展,加強贛西地區的設施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進,推動贛西協作融合,在協同中轉型,在轉型中協同,形成各具特色、錯位互補、協同發展的轉型發展格局。同時,解決區域內同質企業惡意競爭的發展后顧之憂,并將有利于吸引更多更好的項目落戶我市,有利于我市重大項目和重點產業的布局,從而加快我市新型工業化進程,有效帶動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二是提升區位條件,奠定贛西區域中心城市地位。我市在區位上的位置是:東是江浙海西發達地區、南是珠三角經濟圈、西是長株潭城市群、北是武漢城市群,目前,正在新建一條南北鐵路通道,與滬昆鐵路在新余“十字”交匯后,將直接連通周邊城市圈,成為交通運輸樞紐,能有效改善我市交通區位條件,較好地解決經濟發展與交通瓶頸制約的矛盾,使新余“東西對接、梯度跟進”的戰略區位優勢進一步凸現,為我市建設贛西區域中心城市創造良好條件。
三、建設亞經濟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全省擴大合作,開放發展。加快建設新余亞經濟中心,將有利于贛西片區的整體對外開放,借助贛西片區作為江西省“一帶一路”突破口,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深入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和昌九城市圈,加快承接珠三角和長三角產業轉移,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實現贛西片區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從而加速江西省兩翼齊飛的高度與速度。
二是有利于在全省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建設亞經濟中心,有利于推動該區域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有效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創新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推動我省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經驗。
三是有利于全省做大做強經濟總量。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任務艱巨。通過加強產業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可以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穩定擴大就業,激發內需潛能,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后勁,促進區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四是有利于全省葡萄串式區域城市協調發展。我國目前一些大型城市的擴張模式主要采取的是“攤大餅”和“葡萄串”的城市發展模式。“攤大餅”即從城市中心向外不斷擴延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大型城市以聚集功能為中心的條件下有其客觀性和合理性。根據吳良鏞教授提出的“葡萄串”的城市發展模式,就是交通軸加上一些城鎮建設的區域,再加上生態綠地,就像一個葡萄藤、葡萄葉、葡萄珠之間的關系,有序地安排城市發展的空間,有序組織城市建設。也就是說,建設亞經濟中心城市,將有利于城鎮、區域串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周邊網絡。
下一步,一是深入推進贛西經濟轉型發展。與兄弟市一道,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推動三市合作項目落地,配合萍鄉市籌備好第三屆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區域合作,認真謀劃下一步合作事項,確實各項工作取得實效。二是積極配合核心區做好贛湘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將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先進經驗,借鑒復制到贛西轉型合作發展上來。在省發改委的指導下,加快推進贛西(新余)跨行政區轉型合作試驗區建設,盡快組織撰寫調研報告,編制實施意見初稿并報省發改委。三是加強新宜萍城鎮群與長株潭城鎮群對接,推動一批、謀劃一批區域合作項目建設,加快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同時,積極對接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國際合作,推動開放發展。
(作者單位:市發改委,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