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瑜
文化產業是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新興朝陽產業。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完善產業發展政策,推進重大項目帶動,形成了一批在省內有比較優勢、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特色文化產業和重點企業,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做大。目前,全市共有各類文化產業經營單位26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01億元。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了以文化產品制造、印刷包裝、夏布刺繡、動漫、工藝美術、文化旅游等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2015年,動漫游戲業產值突破5000萬元,數字出版業收入超1億元,文化旅游業實現銷售收入20多億元。三是龍頭企業不斷做強。近年來,我市大力扶持文化產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如恩達公司作為麻紡產業龍頭企業,出口連續多年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并帶動了10多家夏布生產、銷售與研發企業的發展。四是政策保障不斷完善。我市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臺了《新余市抱石文化創意園政策扶持辦法(試行)》《新余市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暫行辦法》《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在放寬市場準入、加大獎勵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引進文化人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加快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強化了政策保障。
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看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意識不強。受傳統經濟發展思維及其觀念的影響,把發展文化產業看成是文化部門的事,協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不濃;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市場主體地位不突出,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整體實力不強。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偏小,存在“小、弱、散”的問題。全市現有的文化產業經營單位多為中小經營戶,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2015年,我市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僅為6091億元,而南昌達39929億元、萍鄉達22932億元、景德鎮達11846億元,分別為我市的66倍、38倍、19倍。三是企業融資困難。文化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而我市多數文化企業規模小、固定資產不足,銀行對企業擁有的版權、專利等無形資產估值困難,導致文化企業申請銀行貸款困難。四是專業人才匱乏。現有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層次偏低、結構不合理、趨于老化,缺少優秀的文藝策劃、編導創意、網絡技術等高端人才,懂文化、懂經營的優秀經營和管理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高級技術人才有相當比重的老齡化,人才隊伍斷層、“青黃不接”現象日益凸顯。
作為仙女下凡地、中國夏布鄉,我市文化底蘊較為深厚,形成了以抱石文化、天工文化、仙文化等多元城市文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將我市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把文化產業培植成支柱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確保在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為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壯大規模,推動集聚發展。一是堅持集群發展。推動建立以瀚皇典公司為龍頭,集研發、設計、制作、演示、培訓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打造以恩達公司為龍頭、渝州繡坊為骨干的夏布刺繡制品及其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完善夏布刺繡產業鏈。加快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支持有發展前景的文化產業項目,支持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運用,不斷完善文化產業鏈。二是堅持項目帶動。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支持一批起點高、前景好、具備實施條件的重大項目,加快羅坊“三色”文化旅游項目、國家非遺夏步繡產業化工程、中國洞都二期工程、“毛衣女下凡傳說”非遺產業化工程等項目建設,通過大項目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三是堅持重點突破。精心選擇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文化產業主導行業,實行政策傾斜,重點推進印刷業、動漫設計業、文化用品制造業、文化旅游業、工藝美術業、演藝娛樂業、文化會展業、數字出版業發展,著力培育1-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特色優勢和競爭實力的主導行業和品牌,引領和帶動文化產業發展。
(二)創新機制,推動融合發展。一是加強旅游資源與特色文化相結合,進一步做大做強“仙女湖七夕情人節”、“夏布文化藝術節”、“洋江賽龍舟”等文化旅游活動,加大傳統村落與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加強羅坊紅色旅游、昌坊鄉村旅游、中國洞都等文化旅游開發建設,著力打造民俗文化、生態文化、休閑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板塊。二是加大文化產品科技投入,以現代科技為依托,依靠科技進步創造新的文化資源,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端數字視聽電子產品、照像器材設備、工藝木雕、激光硒鼓噴墨打印、影視錄放設備制造等新型文化產品制造業,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提高市場占有率。三是加強文化市場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開辦文化服務項目、文化中介服務機構,組織開展文化經紀、代理、推廣、咨詢等業務,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物流業,促進文化產品流通,最大限度滿足群眾文化消費需求。
(三)金融扶持,推動健康發展。一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利率優惠;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形式直接融資,拓寬融資渠道。二是創新融資擔保模式。政府與擔保公司、金融機構共同設立文化企業貸款風險池,建立政府對文化企業信貸的風險補償機制;成立國有文化企業擔保中心,或由市中小企業擔保中心設立專門單位和窗口,作為文化企業的貸款擔保平臺,為文化企業提供定向融資服務,重點突破文化企業融資問題。三是組建第三方機構。鼓勵社會組織組建文化創意產業融資擔保中介機構和知識產權專利評估機構,作為融資雙方的紐帶,有效解決文化企業可抵押物較少,無形資產評估難、抵押變現難、抵押擔保信用程度低等問題,提高申貸成功率。
(四)做強人才,推動持續發展。一是培養人才。通過委托培養、定向培養、雙向交流等多種途徑,到國內名校、研究機構學習、進修,或通過與高校聯合辦學及中短期培訓和舉辦文化產業論壇等方式,培養一批精、深、優、博的文化繼承人,打造一支懂經營、會管理、善謀劃、能創新的人才隊伍。二是引進人才。加強與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注重引進中青年人才,大力引進和培養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一級美術師等,為其設立大師工作室,加大對落戶新余的工藝美術大師的宣傳力度,尤其注重在相關企業進行宣傳,引導企業支持工藝美術大師創作創業。三是用好人才。建立公平競爭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予以獎勵,積極創造有利于優秀文化人才發展的環境,為產業發展積蓄人力資源。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