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新余市2013-2020年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市八屆人民政府第5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將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14年1月14日
新余市2013—2020年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
為加快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和大平臺集聚戰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將文化產業打造成全市支柱性產業,推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城鄉一體化目標的早日實現,現編制本綱要。
一、發展目標
以實施“138工程”(一核、三帶、八園)為抓手,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形成1—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特色優勢和競爭實力的文化產業主導行業和文化產業品牌,培育10家在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中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和品牌影響的文化企業,發展壯大3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的新興文化企業,力爭1—2家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培育8個左右管理規范、集聚效應明顯、輻射能力強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形成2個以上總產值超10億元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一批特色文化與商貿服務有機融合的多業態文化休閑娛樂街區,培育3—5個具有較大影響的節慶會展品牌,在影視動漫、廣播戲曲等方面推出3部以上具有地域特色、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精品力作,培養和引進10名勇于創新、善于營銷、精于管理、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文化產業人才。全市文化產業增速高于GDP增速,在2020年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逐步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二、空間布局
依據目前全市地域文化資源、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明確發展主題特色,引導要素集聚,推動重點產業快速協調發展,初步形成“一核、三帶、八園”的產業空間布局,并根據文化產業發展態勢逐步增加相應產業園區。
(一)一核。
——復合型文化產業發展核心區。以市主城區為規劃范圍,著力發展廣播影視、傳媒出版、廣告會展等產業,把新余日報社、新余市廣播電視臺培育成文化產業龍頭;重點打造勝利北路電玩動漫街、抱石文化街、中山路商貿旅游休閑街、暨陽文化娛樂休閑街區和以文化中心、體育中心、濕地公園為主要活動場所的文體休閑圈等文化產業特色街區;逐步打造集創意設計、傳媒出版、文化旅游、娛樂休閑、運動健身、康體養生、餐飲購物、商務商貿、信息咨詢、展示交流、版權保護于一體,具有較強經濟活力、市場競爭力和產業輻射力的復合型文化產業發展核心區。
(二)三帶。
——制造型文化用品產業帶。以新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規劃范圍,依托骨干文化用品制造企業,打造以地毯掛毯、高端數字視聽電子產品、文體辦公設備、安防監控設備、彩印包裝和網版印刷等為發展重點,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文化產品、文化用品和文化專用設備生產的制造型文化用品產業帶。
——消費型文化旅游產業帶。以分宜縣、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為規劃范圍,依托仙女湖國家風景名勝區和分宜縣大崗山、中國洞都、嚴嵩故里等自然生態資源及歷史人文資源,重點發展景區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度假、工藝品生產和非遺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打造具有抱石文化、仙文化、夏布文化、藝術陶瓷、宗教文化、非遺文化等區域特色的消費型文化旅游產業帶。
——生態型文化創意產業帶。以渝水區、孔目江生態經濟區為規劃范圍,依托毓秀山國家森林公園、百丈峰省級森林公園、蒙山自然生態風景區和天工文化、羅坊紅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生態養生、休閑體驗、文化創意、影視動漫、盆栽根雕等產業化開發,打造具有天工文化、羅坊紅色文化、生態養生文化、休閑文化特色的生態型文化創意產業帶。
(三)八園。
——夏布刺繡文化創意產業園。依托新余夏布產業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以夏布服裝、服飾、面料、寢具生產和刺繡工藝品為主營產品,不斷豐富繡品、繡材種類,集設計制作、科研創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閑、情景購物、互動體驗為一體,構建獨具特色的夏布刺繡制品及其延伸產品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打造中國首席夏布刺繡文化創意產業服務平臺。園區布局在分宜縣。
——抱石文化創意園。依托抱石文化特色品牌,引入多元文化元素,體現古典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對藝術創作設計、教學培訓、展覽交流、休閑鑒賞、賽事會務等多種功能進行合理布局,打造具有文化、旅游、休閑、體驗、商業功能的創意綜合區、國內一流的文化藝術產業基地,推動仙女湖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實現突破性發展。園區建設包括抱石文化博覽中心、書畫創作區、陶瓷創意區、專家創意區、高標準園林、碼頭等設施。園區布局在仙女湖風景名勝區。
——佛教文化博覽園。依托仙文化、佛教文化特色品牌,加大佛教產品、藝術品打造力度,積極開展禪修培訓等活動。園區核心工程建設包括圣集寺、千佛塔、居士樓、文殊道場、觀音道場、佛教文化廣場、講經壇、佛學院以及佛教文化會議中心、禪修養生度假村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仙女湖花畔里禪修度假中心,包括大、中、小型精舍、禪修合院等工程及配套設施。園區布局在仙女湖風景名勝區。
——天工文化創意產業園。充分挖掘天工文化資源,利用《天工開物》這一無形資產,以打造多功能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為目標,打造以研發、投資、孵化、制作、培訓、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和孵化平臺,引進動漫設計、影視制作、文化娛樂設施生產演示、文化娛樂產品研發及人才培訓等項目入園。園區布局在孔目江生態經濟區。
——汽車文化產業園。依托仙女湖風景名勝區優質的山水資源,打造集國際賽事、品牌服務、人才培養、高端旅游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國際汽車文化產業園。園區包括建設F3國際標準賽道、高級駕駛人才培訓學校、汽車文化博物館、品牌展示中心、汽車文化廣場、汽車文化酒店和游艇碼頭等設施。園區布局在江西省職業教育園區。
——藝術陶瓷創意產業園。充分利用新余市探明的高嶺土資源,走藝術陶瓷創意產業高端發展路線,打造依托陶瓷產業基地,聯結企業、研究機構、設計工作室等群體,將企業家、創意人員、教育培訓、科學技術、陶瓷藝術博覽、孵化器融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同時將商務、會展、娛樂與辦公功能合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交流、營造創意的無煙工業區;成為集成的服務平臺,為創意者、創意企業、創意活動服務。通過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宣傳展示平臺、商務活動服務平臺,催生創意,變現創意,保護創意,最終實現創意產業化、產業創意化。園區布局在分宜縣。
——綠色低碳創意印刷產業園。依托骨干印刷企業,推動綠色印刷的產業化、集聚化、高端化、組織化發展,吸引具有先進印制水平、具備綠色環保特點、經濟規模和效益突出、有能力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骨干印刷企業和技術創新型企業、專業化配套企業和相關產業鏈的企業入駐,實現綠色印刷產業鏈整合、成長型印刷企業孵化、印刷數字化技術創新、印刷高端人才培育、印刷業務國際國內交流等五大服務功能,從而加快全市印刷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從傳統印刷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跨越。園區布局在新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文化旅游養生度假園。依托百丈峰省級森林公園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及云峰禪寺、皇帝洞、岳飛點將臺、葛仙壇、東峰壇、雷廟等人文底蘊,以“慢游”為理念,突出“養生”主題,將其打造成文化旅游養生度假園區。園區由以百丈文化為主題的百丈景區、以鄉村休閑旅游為主題的東洛景區、以度假養生為主題的洞嶺景區、以戶外運動為主題的哲山景區、以山林游賞為主題的爐下景區組成。園區布局在渝水區。
三、發展重點
緊緊圍繞“一核、三帶、八園”建設,著力推進“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科技”、“文化與市場”三大融合工程,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旅游、傳媒出版、文化用品制造、廣告會展、娛樂休閑、文化演藝、文化培訓等八大重點產業,確保文化產業發展各項目標順利實現。
——文化創意產業。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步伐,構建集文化觀光、休閑體驗、博覽展示、創意創作等為一體的產業集聚區;依托工業優勢,引導、打造相應的工業創意設計產業集聚區,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實施文化商業街區項目,大力推進老行當等重點項目建設和產業轉化;以老舊廠房等為載體,建設一批名人工作室、創作室;加快建設生態休閑景區,盤活自然科學博物館,設立文化創意街。
——文化旅游業。進一步開發和建設仙女湖風景名勝區、毓秀山國家森林公園、百丈峰風景區、蒙山自然生態風景區、孔目江濕地公園等景區,加強抱石故里、嚴嵩故里、洞村溶洞群、羅坊紅色文化旅游基地等新興文化旅游區的建設指導與市場開發;進一步亮化美化袁河、孔目江、仙女湖等沿河景觀和主要建筑,策劃夜賞文藝表演項目,開展水上觀光娛樂項目;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業態培養壯大相結合,實施“名地名人名街名居”工程,積極推進古民居、古街區的建設與開發,著力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推動演藝業與旅游市場的深度融合,市內各重點旅游景區打造特色演藝節目。
——傳媒出版業。充分調動和利用市場資源,做大做強做優新余日報社、新余市廣播電視臺等文化產業集團,進一步發揮文化產業集團在全市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廣播電視云傳輸平臺、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影視動漫制作、數字電影院線等項目建設;引導相關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和高新技術應用,爭取融入部、省共建的數字出版基地重大項目建設;培植壯大圖書出版銷售市場,進一步擴大出版物經營網點面積,推動多種經濟成分的農村圖書發行網點建設和網上圖書發行。
——文化用品制造業。加快推進地毯掛毯、高端數字視聽電子產品、文體辦公設備、安防監控設備、彩印包裝和網版印刷,與鋼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融合的生產型文化企業集中、產業集聚和產品集合;積極培育工藝木雕、印刷油墨、盆景栽植、樂器玩具制造等成長型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廣告會展業。以發展創意產業、技術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為契機,促進廣告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廣告服務業專業化、品牌化、規?;?、集約化發展;加快優勢廣告資源整合,培育大型專業廣告集團、廣告媒體集團,促進強強聯合,實現跨區域、跨領域發展;加快培育與廣告緊密相關的工業設計、品牌管理、形象設計、信息咨詢、市場調查、公共關系、營銷策劃等領域,形成“大廣告”的合作經營模式,發揮支柱產業領域的廣告服務優勢;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的廣告公司,推動互聯網、4G通訊等新興廣告媒介健康有序發展;創新“抱石文化藝術節”、“仙女湖七夕情人節”等辦節模式,精心打造“新余工藝美術作品大賽”、“夏布文化藝術節”等會展品牌,延伸仙女湖愛情島婚慶文化產業鏈,促進廣告會展產業化,以廣告會展業帶動其它文化行業的發展。
——娛樂休閑業。以市主城區為主體,構建城市慢生活娛樂休閑板塊和康體保健休閑板塊,深度開發慢生活游、濕地游、鄉村游等休閑度假產品,打造市區娛樂休閑特色;引進和開發鄉村休閑農莊、快樂藝吧、陶吧、畫吧、印吧、酒吧、在線互動等新型時尚娛樂產業形式,鼓勵發展運動健身等健康休閑方式;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積極創造條件建設高端的俱樂部、會所、娛樂中心等設施,不斷擴展新興娛樂行業和娛樂休閑產品,做大娛樂休閑產業規模。
——文化演藝業。以新余地域文化特色為主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舉辦大型實景演出,打造富有特色的演藝項目,深度開發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以演出為核心的多元產業鏈,擴大群眾娛樂消費需求;積極開拓廣場文藝演出活動市場,策劃制作大型地方風情演出,開展“百團千場”文化交流展演活動,充分展示新余地方風情;進一步開放演出市場,吸引國內外知名演藝集團合作開發新余演藝市場,提升我市演藝產業的檔次和實力;積極培育新的具有一定行業和社會影響的,集演出團體、演出經紀、演出市場于一體的綜合性演出經營單位。
——文化培訓業。利用新余市教育、藝術資源,通過政策引導,建立規范化、多樣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文化藝術教育培訓體系,不斷擴大文化培訓業的規模;積極培育專業化、社會化的藝術教育培訓機構和專業培訓基地,以文化館、美術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等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為平臺,廣泛開展書畫、音樂、戲曲、舞蹈等藝術教育培訓;以骨干文化企業為主體,大力開展創意設計、3D影視制作、數碼圖片制作、工藝品制作、樂器演奏等專業技能培訓和文化產品普及教育,多渠道、多層次培養符合社會需求、能夠參與市場競爭的文化藝術人才;加強與市內外高等院校和研究、培訓機構的合作,建立區域性文化藝術教育培訓中心,推進社會文化培訓,提升文化培訓水平,打造我市文化培訓特色品牌;重視發揮各級各類文化、藝術協會的作用,抓好少兒學藝、青年就業、中老年健美健身及其他相關社會培訓教育活動。
四、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機制保障。堅持優先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納入評價縣(區)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逐項分解落實,嚴格進行考核。建立文化產業發展調度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強化督促檢查,科學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走勢,及時協調解決文化產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各縣(區)要成立文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機制。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創新工作方法,簡化審批程序,細化服務功能,及時為文化項目分憂、替文化企業解難,形成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服務體系。
——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實文化產業發展各項扶持政策,進一步明確財政、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獎勵措施。設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專項資金,每年從市服務業發展資金中安排300萬元,用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和促進金融部門加大有效信貸投入,進一步加強對骨干文化企業、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重點文化產業園區的信貸支持,擴大文化企業的直接融資規模,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研究授權文化部門進行文化資產運營,推動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籌建成立國有文化企業擔保中心,探索以文化藝術品抵押或典當形式進行資本運作的投資新模式。積極爭取文化產業項目列入上級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和專項資金扶持計劃,引導各類資本投資興業,做大做強做優文化產業。
——加強載體建設,引導做大做強。實施文化產業“十強振興計劃”,每年組織一次市級文化產業十強企業評選活動,對新獲得市級文化產業十強企業予以獎勵。促進文化企業自主創新,每年組織一次市級“文化企業自主創新獎”評選,對優先發展、有本土特色、具備行業前瞻性和創新性的五家文化產業企業予以獎勵。組織開展園區評選和命名工作,每兩年組織一次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評選和命名工作,對首次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的予以獎勵;對入駐文化企業數量不多、檔次不高、實績不明顯、含金量不高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實施退出機制。以各種節慶會展和經貿洽談會等為平臺,圍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力爭引進一批發展前景好、影響大、投放效益強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落戶新余,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投向文化產業。在招商引資考核中,對縣(區)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實行專項考核。建立健全文化產業行業協會,搭建文化企業溝通交流平臺,營造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支持多種經營,促進文化消費。支持文化企業構建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圖書音像制品專賣店、專業店等現代流通發展模式。加強輿論引導,通過舉辦大型文化活動、文藝作品展覽等形式,加大文化宣傳力度,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引導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加強政策引導和激勵,通過政府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等形式,讓群眾免費享受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強文化市場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開辦文化服務項目、文化中介服務機構,組織開展文化經紀、代理、推廣、咨詢等業務,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物流業,促進文化產品的流通,最大限度滿足群眾文化消費需求。
——做強人才隊伍,強化智力支撐。進一步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建立文化創作獎勵基金,鼓勵文化工作者鉆研業務,多出作品,多出成果。大力支持國家級優秀文化領軍人物創辦公司、專家工作室和大師工作室,對符合創業政策的提供一定的貼息貸款。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加強與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注重引進中青年人才,大力引進和培養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一級美術師等,為其設立大師工作室。加大對落戶新余的工藝美術大師的宣傳力度,尤其注重在相關企業進行宣傳,引導企業支持工藝美術大師創作創業。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委托、定向培養、雙向交流等多種途徑,到國內名校、研究機構學習、進修,或通過與高校聯合辦學、中短期培訓和舉辦文化產業論壇等方式,培養一批營銷策劃、文化生產和經營管理人才。設立市級“文化產業人才貢獻獎”,定期開展“文化產業人才貢獻獎”評選活動,最大限度調動文化產業人才的創造活力。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