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實現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促進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就是要切實保障公民教育公平的權利,讓每個適齡兒童平等享受質量越來越高的教育。
一、全市主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著力縮小校際之間辦學差距,全市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得到整體提升,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超過99.2%,高出全國5.8個百分點,提前五年實現國家教育普及目標任務。然而,隨著我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主城區人口在激增,適齡兒童也越來越多,全市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建設仍然不足以全面滿足就學要求,大班額、大校額現象仍然突出。目前,全市主城區(不含高新區和仙女湖區)中學8所,小學1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約7萬人,平均班額初中為65人/班(超額30%),小學為60人/班(超額33%)。
一是學齡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及戶籍制度改革和房地產去庫存優惠政策的刺激下,進城買房和農村轉移人口逐年遞增。2015-2017年,主城區生源以800~2000人/每年的速度遞增,學齡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出現了“城鎮擠”“鄉村空”的現象。

二是主城區內學齡人口從城南向城北轉移。城北片主要是市直學校招生區域,城南片主要為區直學校招生區域。三年前,渝水區升級改造富塘小學、通濟小學(原辦事處所屬村辦小學),城南片小學數量由6所增加到8所,平均班額從58人下降到50人,遠遠低于市直小學64人的平均班額。然而,城北新建住宅小區面積擴充速度快于城南,隨著市民購房遷居,學齡人口也從城南向城北轉移。從2015-2017年新生報名情況來看,城北片小學新生數量比城南片多出40%。此外,每年從城南區直小學向市直轉學的人數大約200-300人。主城區學位呈現出“城南松”“城北緊”的不平衡現象。
三是新增生源向熱門校集中。由于全市出臺了“買房即可入讀”的政策,我市農村轉移人口進城購房和市民購第二套房大多數會選擇新余一中-暨陽學校以及新余四中-逸夫小學兩處配套學區的房產,這就進一步導致了這四所熱門學校的就讀矛盾更加突出。以新余一中為例,該校初一新生以每年300人左右速度遞增,每年要新增6個班級的教室和師資,才能滿足入學需求。

二、全市主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
一是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學質量受到影響。按50人的班額,主城區中小學缺1233名教師;按60人的班額,主城區中小學缺750名教師;按《江西省中小學辦學標準》的師生比核算,主城區教師缺編逾1500人。主城區中小學幾乎所有學校都聘請了臨時代課教師,2017年秋聘請代課教師總數達524人。代課老師不穩定、素質參差不齊影響了教學質量,學生和家長反映很大。而且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五年內預計將有1003名城區學校女教師將生二孩,教師緊缺的矛盾將更為突出。
二是教育教學資源不足,影響教育改革實施。按50人的班額核算,主城區中小學缺244間教室;按60人的班額核算,主城區中小學缺108間教室。2017年秋,市暨陽學校、渝水六小等學校面臨因“教室不夠而無法開學的問題”,因此將部分學校的舞蹈房等功能設施改造成教室,將衛生間等輔助設施改造成教師辦公室,導致實驗室、圖書室、運動場地等教學硬件生均占有不能達標,影響了學生素質發展。此外,實行高中選課走班,教室的數量要是原有數量的2倍才能滿足改革需求,各中學教室和功能房保障不足難以實施。影響了高考改革的選課走班。
三是學校資金缺口巨大,學校辦學難度增大。以初中代課老師每人/每年2.5萬、小學代課教師每人/每年2萬元的標準核算,每學年市直學校要自籌代課教師工資818萬元,渝水區各校要自籌代課教師314萬元。市財政的生均費結余遠遠不夠發代課教師的工資。加上原來學校的債務,各校的辦學難度進一步增加。
三、全市主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議
一是實現師資配置均勻。對義務教育學校合理定編,科學設崗。在編制總額內對中小學教師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合理配備教師。對全市教師進行全面輪訓,促進全市教師年齡結構更加優化,學科結構更加合理。同時,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一批素質較好的人員填充教師隊伍,通過“編外教師、編內管理”的模式緩解教師不足的矛盾。
二是實現辦學條件擴容。要切實研究制定符合市情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標準,辦學條件達不到標準的學校,制定限期改造計劃,集中財力加快改造。尤其是要嚴格按照規劃,完成2020年前新建5所中小學(高新一中、埠上小學、渝水七小、分宜四小、通州辦小學);改擴建新8所中小學(新余九中、分宜二中、分宜五中、市新鋼一小、分宜三小、毛家小學、高新一小、高新二小);置換建設贛西學院附屬中學,興辦1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的建設任務。
三是實現教育質量提升。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為重點,把素質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積極探索新課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法,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要提煉辦學理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形象策劃,提升辦學品位、培養學校精神。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