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先鋒
一、發展現狀、主要模式及成效
(一)發展現狀
截止2016年底,全市農民合作社總數2153家,比上年增193家。其中:從事種植業1429家,占總數6637%,種植業中從事糧食產業928家、蔬菜合作社166家、其他種植業合作社335家;從事畜牧養殖340家,占總數1579%,其中生豬養殖260家;漁業類合作社77家;林業類合作社149家;從事服務業92家,其中農機服務業54家,植保服務的22家;其他綜合類型專業合作社66家。合作社實有成員數83605個,占全市農戶總數3753%,帶動農戶數1244萬戶,覆蓋農戶比例5585%。被農業部門認定為示范社的153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0家,省級示范社42家,市級示范社58家。
(二)主要模式
目前,該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和運作主要有以下五種模式:一是村干部(或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型。如羅坊鎮羅家蔬菜種植農民合作社等,其特點主要是發揮村干部組織、協調、易發動群眾的優勢,根據本村的生產條件和主導產業,將同業生產的農戶組織起來創辦,走“合作社+農戶”的路子。二是農村能人創辦型。即主要由農村各類種養大戶、創業能手、運銷大戶等牽頭,將從事專業生產或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創辦的。如分宜紅陽農產品合作社由西瓜種植大戶陳小紅牽頭組建,帶動分宜縣及周邊農戶種植麒麟西瓜近5萬畝。三是龍頭企業領辦型。即依托有一定實力的龍頭企業成立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簽訂協議或訂單,統一技術指導和服務。如江西百樂米業股份公司領銜成立了多家糧食種植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農戶+企業”,確保了貨源和質量。四是大學生回鄉創業型,即由回鄉返鄉大學生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特點是起點高、充分運用科技信息手段,如新余市華學果業專業合作社李珊等。五是涉農部門依托型,即依托基層農技、供銷等技術服務部門創辦,如供銷部門參股創辦的新余市新洪農產品供銷合作社,目前這種類型的合作社所占比例還較少。
(三)主要成效
一是助推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通過培育一大批糧食、蔬菜、果業、麒麟西瓜、葡萄等專業合作社,推動了我市“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的形成。如渝水區南安鄉成為全市的糧倉,羅坊彭家、平塘、羅家等村成為名副其實的蔬菜生產專業村,分宜縣成為麒麟西瓜專業生產基地,姚圩七里山、水西彭家山成為新余蜜桔產業聚集帶,水西五星村、仰天崗辦事處湖陂村等成為葡萄專業村。
二是增強了帶動農民增收能力。一批運營較規范的農民合作社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的需要,為社員較好地提供物資供應、種養技術、產銷信息、加工、儲運、銷售等綜合性服務,實行統一標準、統防統治等措施,幫助專業合作社成員增收節支,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如新余市富民畜牧專業合作社,就是由養殖大戶李志民等人發起,在合作社實行“六統一、二聯保”運作模式下,社員養殖技術、仔豬成活率和商品豬質量及價格都得到普遍提高,飼養和銷售成本都得到了降低,社員通過相互聯保在新余市農商行取得聯保貸款1000多萬元,及時解決了社員發展生產的資金瓶頸困難,全社56個社員每年平均從合作社入股分紅中取得收益4萬余元,比非社員年收益平均提高30%以上,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生豬產業化經營。
三是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的發展為農村土地經營創造了新的模式,加快了土地流轉速度和流轉規模。據統計,全市農民合作社共規模流轉土地61萬畝,占全市流轉耕地總數的19%,如新余市豐順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耕地達3000余畝。
二、合作社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合作社運行難規范。部分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只重登記,不重規范運作,造成有相當比例的“空殼社”、“掛名社”。
(二)合作社人才技術難聚集。主要是合作社缺乏有實踐經驗、合作理念、市場知識且富有責任心和公心的領頭人。合作社的產品多為初級、低端產品,引進和留住人才艱難,如界水聯盟有機蔬菜專業合作社建立之初,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和經費補助引進了華南農業大學專家教授作為技術支撐,但由于合作社層次低及技術資金不足,如今技術專家全部撤離。據新余匯通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簡能反映,象他們種植蔬菜面積達到800多畝的合作社都請不來一個固定的專業技術人員,更別想留住技術人員了。
(三)合作社管理難到位。目前,農民合作社統一由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而指導和規范運行、扶持等職能又分散在農業、林業、水務、供銷、財政、農業開發等部門,造成眾多部門都參與管理的亂象,形成了你管你的我管我的,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統一的監管模式。如農業、林業、水利、供銷等部門都各自評定示范社,造成資源的重復和浪費。
(四)支持政策難統一。農民合作社存在多部門、多頭管理扶持的現象,造成各部門在扶持合作社時標準不一,同一項目多部門扶持、重復扶持的現象屢見不鮮。目前,有扶持合作社發展資金的有農業、林業、水利、財政、農業開發、人社、農工部(農辦)、糧食等眾多部門,各部門都有各自的調。極少數合作社理事長成天圍著有資金的部門跑,每個部門都想法伸手,而不是想著去怎樣規范運營合作社。另外,融資難也成為合作社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由于合作社起步和發展過程中自身積累有限,資產規模小,多數沒有有效抵押物,難以貸到款,即使財政惠農通實施后,一些發展好的合作社可以貸到一些款,但對剛起步發展的合作社仍只能望洋興嘆。
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1建議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用于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扶持資金,統一扶持標準,優先支持各級示范社建設鮮活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興辦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休閑服務等第三產業。
2建議重新研究制定農民合作社信貸管理政策,降低融資準入門檻,探索利用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林地使用權和農民合作社注冊商標權等為質押物的貸款模式,鼓勵農民合作社成員開展聯保聯貸。取消商業銀行對申請“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的經營主體仍需抵押擔保的規定。
3建議從國家或省級層面研究出臺鼓勵和支持素質高的鄉村干部、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青年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的具體政策,如職稱評定政策、再就業政策、招工招聘政策、支持扶持政策等。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