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世文 胡薇
近年來,為積極應對“銀發浪潮”的到來,市商務部門積極探索、率先嘗試“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按照政府購買、社會力量承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公開招標有資質的社會企業,將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納入市商務集中生產性專項資金預算安排,先后從商務集中生產性專項資金近百萬元支持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有力地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打造了全省知名的新余健康養老服務品牌。
一、初步探索
1.居家養老,注重服務方式的多元化。自2015年以來,我市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項目共收集老人信息2167名,與136個老人簽訂家庭居家服務協議,服務派工1745次,服務工時達7460小時,并為94位老人提供老年餐742份、12位高齡獨居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達1972次。服務范圍輻射到我市15大社區,為轄區內老人,尤其是高齡患病、空巢獨居、罹患癡呆癥等需要長期照護的老人提供專業化服務。
2.動態養老,瞄準智能科學的信息化。一方面積極搭建了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通過對城區電工廠、鋼絲廠、寶真、里木塘、鐘家山等社區內老年人的家庭狀況、身體狀況、居住狀況、經濟狀況、需求狀況開展調查摸底,建立動態完整的老年人健康檔案大數據平臺,為老年人提供精準“菜單”服務。另一方面著力打造了“云大姐”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同時開發手機APP和微信客戶端,提供在線體檢和云平臺服務功能,并特別面向失智老人開發智能養老監護腕表,進行云端照護,GPS定位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的養老服務,打造智慧養老服務模式。
3.社區養老,倡導家門口的便利化。為滿足老人“養老不離家”的需求,市商務局在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方面,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依托康樂服務有限公司,構建“5個中心+2個平臺+0距離輻射”的互動服務體系,構建全方位、零遺漏的一刻鐘社區居家融合式養老服務圈,2016年建成5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個平臺運營中心和大數據營業中心,輻射社區老年人口,基本實現試點社區內居家養老設施和服務全覆蓋目標。
二、存在問題
據統計,2014年以來我市民政部門共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點76個,但是社區居家養老依然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政府投入不足,民間參與不充分,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主要原因一是市區老人有支付和購買能力來實現滿足自身需求的養老服務,卻缺少市場化的引導。二是沒有養老服務建設的規?;宛B老服務運營的專業化,難以提升養老服務的品質和水平,難以滿足老人養老服務需要。三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自身造血功能的缺失完全依賴政府的支持,難以維系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粗淺思考
如何夯實社區養老服務平臺,積極扶持和引導社會力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城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把養老服務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推動我市養老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筆者作了以下幾點粗淺思考。
1.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加快推動在市級層面設立養老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深入學習貫徹《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的實施意見》(贛府廳發〔2017〕55號)文件精神,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租賃等方式,參與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小微型社區養老院、參與整合改造閑置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舉辦或運營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就近就便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優先發展醫養結合服務設施、護理型養老機構,支持現有養老機構開辦老年病院、康復院、醫務室等醫療衛生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轉型發展康復醫院、護理院或臨終關懷機構。同時,加大督查落實力度,在全市開展養老服務業政策落實情況督查。
2.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切實抓好《江西省民政廳等九部門印發關于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贛民發〔2016〕13號)文件精神落實,對新建居住(小)區要按每百戶不少于20平方米建筑面積配套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加大財稅支持工作力度,在省財政對新建普通型、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分別按核定床位每張3000元、50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租賃用房、公建民營的減半補助的基礎上,安排專項資金予以補貼支持。探索購買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或采取發放養老服務券等方式,提高老年人養老消費支付能力。對養老機構經認定取得非營利性組織免稅資格的,對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收入免征增值稅。
3.建設專業機構隊伍。進一步規范化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嚴格按照《江西省民政廳關于印發居家養老服務實施細則的通知》(贛民發〔2010〕19號)文件要求,對重點服務對象提供無償服務(政府購買服務),對有一定經濟來源但生活仍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低償服務,對有經濟能力需要提供服務的老年人提供有償服務。同時,組織社會團體、志愿者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的義工服務,倡導鄰里之間開展互幫互助服務、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養老儲備服務等。依托我市康樂養老公司五大社區養老服務站,在養老服務基礎上,融入文化精神、康復治療等服務模塊,試點推動養老產業升級,研究制定市內社區健康頤養生活標準,將社區打造為集居家安養、日間照料、遠程看護、文體娛樂、就餐中心為一體的健康頤養生態圈。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鼓勵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有計劃的培訓,建設一支具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等專業知識的專業化服務隊伍。
4.探索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從政府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建立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將政府、企業、家庭連接起來。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將信息化養老服務列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培育和扶持合格供應商。一是依托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在養老服務基礎上,融入文化精神、康復治療等服務模塊,試點推動養老產業升級,研究制定市內社區養老生活標準,將社區打造為集居家安養、日間照料、遠程看護、文體娛樂、就餐中心為一體的健康頤養樂活生態圈。二是搭建智慧老年信息服務平臺。利用智能手段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完善居家養老、緊急救助、走失定位等多項智能服務功能,普惠老年群體。三是用科技力量推動智慧養老。探索“互聯網+社區+養老產業”模式發展,構建“云平臺+產品服務+智能終端”融合創新養老生態系統,打造以社區老人為基本服務對象的區域化、多功能、綜合性平臺,為老人提供一個生活服務更便捷、環境更美好智能、人文、宜居的現代化創新型智慧社區生活圈。
(作者單位:市商務局,雷世文系市商務局副局長)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