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貫徹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主要任務分工的通知
余府辦字〔2014〕41號 2014年7月30日
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為全面貫徹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贛府發〔2013〕39號)精神,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主要任務分工通知如下:
一、加快產業轉型,邁出發展升級新步伐
(一)壯大培育戰略新興產業。
1.實施產業興市戰略,重點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光電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培育引領和支撐未來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責任部門:市工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各縣區。列第一位的為牽頭責任部門,其余為配合責任部門,下同)
(二)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2.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鋼鐵、電力、紡織等傳統產業,提高現代化水平,加快引進和吸收新技術、新工藝,加大技改投入,推進兼并重組,促進產業聚集。(責任部門:市工信委、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加快提高現代服務業水平。
3.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戰略重點,全面推進文化旅游、商貿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務業產業化、社會化、市場化進程,形成機制靈活、功能完善、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旅游局、市商務局、市金融辦,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4.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1010”工程,新增省級以上龍頭企業4家。完善規劃定位,發展規模經營,加快五大現代農業園發展。以基地建設為抓手,重點發展七大特色農業產業。全力推進光伏生態農業示范工程建設。加大新型農民培養力度,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領頭人。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50家、休閑農家樂30家。(責任部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發改委、市委農工部、市水務局、市國土資源局、市工商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二、推進新型城鎮化,積極策應新宜萍城鎮密集帶
(五)加強城鎮規劃引導。
5.堅持以人為核心,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以建設贛西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根據全市3178平方公里市域面積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和財政部科研所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為基礎,編制新余高新區、仙女湖區、高鐵新區、孔目江新城、袁河新城5個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鄉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和縣區、中心鎮近期建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實現城區控規全覆蓋。堅持把加快中心鎮和公路交通建設作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確定11個基礎條件較好、優勢明顯的鎮作為中心鎮,其中羅坊、雙林2個示范鎮實行計劃單列管理。把培育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產業升級作為城鎮發展的生命線,通過推動產業集聚,壯大產業規模,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產業興鎮”的思路,形成羅坊、雙林、良山等11個各具產業特色的中心鎮。(責任部門:市規劃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委、市房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工信委、市旅游局、市國土資源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六)提高城市發展質量。
6.按照“改造老城區、建設生態新區、提升高新區”的思路,加快中心城區建設。加快推進“一城五區、兩江四岸”組團發展格局,抓好毓秀山國際生態城、孔目江新城、袁河生態新區、高鐵新城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新城區。加快城市道路、橋梁、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市“三環”快速通道,完善城市功能,切實解決交通擁擠和停車難的問題。加快建設新余高新區,把新余高新區打造成現代工業新城,促進城市中心區的外延擴張和功能提升。以“三房一改”為重點,全面完成棚戶區改造。加大居民區小街、小巷治理力度,抓好城市飲用水、燃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市環境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品位。(責任部門:市住建委、市規劃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七)強化合作對接。
7.主動與宜春、萍鄉對接,全面深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與長江中游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銜接合作。完善市區與周邊縣區客運體系,打通新宜萍快速通道,適時開通新余至萍鄉、宜春常態化公交線路。推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共安全防控、流動人口和計生服務等方面與宜春、萍鄉合作,建立信息共享與管理協作機制。積極策應“新宜萍”產業分工協作,引導產業錯位發展、互補對接。支持贛西三市科技專家服務網絡平臺項目,促進人力資源跨城市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局、市人社局、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市科技局、市人口計生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八)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8.落實促進鎮村聯動發展的扶持政策,統籌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民向中心鎮集中,支持人口較多的鄉鎮向小城市發展、符合條件的農村建立新型農村社區。(責任部門:市住建委、市規劃局、市委農工部,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9.統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進城鎮化程度較高地區試行城鄉低保標準和補差水平一體化。積極探索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有效途徑。加強城市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鄉鎮敬老院等設施建設。(責任部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衛生局、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0.深化戶籍登記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戶籍制度和居住證制度有效銜接的人口管理制度。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積極放開市中心城區落戶限制,全面放開縣級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責任部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1.抓緊研究制定我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加大教育資源整合,優化全市中小學校和職業學校網點布局,統籌新老城區、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支持新余學院建設和發展,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推進邊遠艱苦地區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責任部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
12.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構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責任部門:市衛生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3.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統籌推進城鄉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責任部門:市文廣新局、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三、建設“兩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4.積極推進全市創建全國低碳試點城市,以深入實施國家節能減排綜合示范城市、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和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為抓手,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創建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支持新余高新區和袁河經開區、分宜工業園省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努力形成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發展模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實施農林剩余物、畜禽糞便、工業固體廢棄物、建筑廢棄物等資源再利用工程,建成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大力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強化重點領域節能管理,抓好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耗工作。(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農業局、市環保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
15.加快推進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責任部門:市文明辦、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各縣區)
16.積極爭取省財政安排資金支持新余經濟轉型。進一步完善資源枯竭型城市省、市、縣(區)三級財稅配套政策,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資源型企業按規定提取用于環境保護、生態恢復等方面的專項資金,準予稅前扣除。(責任部門:市財政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7.加大對我市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保護和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保護和建設,提升生態功能。加強人工林改造和天然林保護,大力實施“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程。(責任部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環保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18.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現水庫生態化養殖,加強水資源保護。保持全市森林覆蓋率在63%以上,空氣質量為國家規定二級標準,確保仙女湖、孔目江兩個主要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四、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發展支撐能力
(十一)完善綜合交通網絡。
19.建成杭南長高鐵新余段及新余北站工程,完成新余鐵路洋坊站擴能改造。加大宜豐至上高至新余至吉安鐵路推進力度,建成新余至吉安鐵路,打通新余鐵路南北大通道。適時啟動新余火車站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鐵路口岸作業區,擴建標準集裝箱堆場100畝,達到1萬箱堆放能力。(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交通運輸局)
20.著力構建以主城區為中心的“五縱五橫一環”高等級公路網,全力打造以主城區為樞紐、貫通各鄉鎮的“半小時公路交通網”,打造新余至周邊市縣的“一小時交通經濟圈”。加快主城區、縣城至各中心鎮的城鄉快速通道,市域內各鄉鎮、中心村與贛粵、滬瑞、大廣三條高速公路連接的快速干道,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道路溝通網,旅游公路網,以及覆蓋所有自然村的“五大交通網”建設。建立鄉村公路維修基金,繼續抓好農村公路改造。(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十二)增強能源保障能力。
21.加強電源建設,完善電力傳輸網絡,全面提升電力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快建設火電項目,增強供電能力,啟動建設新電公司兩臺66萬千瓦燃煤機組及分電公司兩臺100萬千瓦燃煤機組,到2015年全市發電能力達170萬千瓦。加快輸變電設施建設,完善電力傳輸網絡,新建500千伏變電站一座、220千伏變電站三座、110千伏變電站十座。開展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保障農電供給。加強電力需求管理,推廣高效節能用電設備,優化輸、配電網絡結構,提高輸配電效率。整合煤炭資源,科學合理開發梅山煤礦,增強煤炭供給能力。(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十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22.積極保護孔目江全流域城市飲用水源地。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00平方公里,實施重點河流生態修復面積40平方公里。繼續實施城市防洪、袁河南聯圩除險加固、袁河北堤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提高防洪治澇能力,形成基本完善安全的防洪治澇工程體系。加快推進以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一批骨干灌溉水源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9萬畝。加強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洪水預警預報系統。(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十四)提高信息化水平。
23.加快建設“數字新余”。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的城鄉通訊網絡體系,推進信息技術在政府、社會、企業各領域的應用。推進寬帶信息網“最后一公里”和寬帶互聯網建設,完善城市數字電視網和農村有線電視網,加快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全市標準統一、功能完善、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建設新能源網。積極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推動經濟社會活動的數字化和網絡化。(責任部門:市工信委、市廣播電臺,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五、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發展內生動力
(十五)加快推進開放合作。
24.加快海關、國檢等口岸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海關保稅物流中心,完善境內外電子報關聯網,積極探索“屬地申報,口岸放行”便捷通關模式。(責任部門:市商務局、新余海關、新余國檢)
25.積極構建贛西區域“新宜萍”城鎮密集帶,加強重大基礎設施銜接,共同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共建優勢互補的產業帶、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資源共享的贛西旅游圈。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港澳臺等地區產業對接,探索建立產業共建、利益共享、園區共管的“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好國內外開展的經濟活動和展會平臺,深入推進招大引強,引進一批重要電子商務企業和平臺,促進網絡市場與實體市場融合發展。引進更多國際知名企業和優勢資源,加快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規劃局、市工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住建委、市旅游局、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十六)強化科技和人才保障。
26.著眼新余重點產業發展需要,大力實施“贛鄱英才555工程”,加強與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對接,吸引高層次人才投資創業。整合全市人力資源市場和各類職業培訓平臺,完善以高校、職教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機制。支持我市職業教育園區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建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完善人才評價機制,落實人才激勵政策。(責任部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27.加大政府性科研經費投入,引導國內知名高校、重點科研機構到贛西設立實驗室、研究中心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企業建立產學研聯盟和產業孵化基地。積極主動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爭取國家重大項目和領先的科技成果在我市產業化。積極參與泛珠、長三角以及中部地區等區域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并在區域分工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院士經濟、博士產業”,加強與市外科研院校專家的聯系,不斷激發我市創新活力。(責任部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財政局)
(十七)搞活縣域經濟。
28.圍繞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努力推動縣域經濟大發展、大突破、大跨越,大幅提高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持續加大縣域經濟投入力度,以大投入帶動縣域經濟大發展。做大做強工業園區,注重土地集約利用和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工業園區與縣城建設聯動發展,以園區經濟推動縣域經濟大跨越。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做美縣城,著力提升縣城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增強科技進步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縣域經濟發展自主權,為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創造有利的體制機制環境。(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十八)鼓勵先行先試。
29.積極申報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全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和再生資源回收試點。爭取新余高新區納入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試點范圍,支持符合條件縣區開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試點。研究開展重點工業企業直供電試點。(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住建委、市環保局、市農業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六、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十九)政策保障。
30.加快完善項目準入機制,鼓勵高新技術、節能環保和現代服務業企業加大投資,提高市場準入門檻,限制和淘汰產能過剩和落后企業;梳理國家和省有關優惠政策,整合資源枯竭型城市轉移支付等資金,加快建立產業扶持機制,設立產業引導資金,重點支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建立民生工程支持機制,健全完善民生工程資金預算管理制度,整合民生項目資金,形成政府主導、多方籌資的多元化穩定籌資機制;加快建立考評與獎懲機制,建立完善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并嚴格落實獎懲制度;加快建立協調與監督機制,市縣(區)兩級做到上下聯動,協調推進,各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統計局、各縣區)
(二十)建立協調推進機制。
31.成立新余市策應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的協調銜接和督促檢查,定期或不定期向省委、省政府匯報經濟轉型相關工作,主動加強與宜春、萍鄉市溝通、協商工作,及時協調解決基礎設施對接、產業協作、環境保護、資源共享等重大問題。各地各部門要加強相互之間的配合協作,成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主動加強與省直有關部門對接,并根據各自職責,結合本地實際,加快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管委會)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