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多個領域的復合型服務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發展環境,實現產業良性互動,做大支柱產業,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我市物流業發展現狀
我市地處江西省中西部中心位置,位于南昌、長沙兩座省會城市之間,京九線傍市而過,浙贛線橫貫東西,滬昆高速、大廣高速和樟吉高速三條高速公路途經我市,另有2條國道5條省道通過市內,既是江西省重要節點城市、區域性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省內城市發育最密集、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我市主導產業為鋼鐵、光伏、新材料,金屬冶煉及壓延、紡織服裝、機械加工等產業也發展較好。由于這些支柱產業的原材料、能源主要依靠外部輸入、生產成品流向全國和全世界,大量物資的進出構成了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市進一步加大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一個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建設適度超前的立體交通網絡初具規模,形成了以公路、鐵路運輸為主,水運和航空運輸為輔的物流運輸網絡體系。2013年,全市公路、鐵路、水路共完成貨運量約15億噸。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營運貨運汽車38892輛,總噸位443051噸,全市共發展各類物流企業414家。2013年2月1日,市物流協會正式成立,目前協會共發展會員108家。我市重點規劃建設的贛西中心物流園區已形成了以萬商紅為核心、汽車城和鋼材市場為兩區的“一核兩區”三大產業聯動發展格局,成為了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引擎。穗東物流中心、天潤物流中心已成功引進百余家企業入駐,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宜、經濟開發區等物流中心正在積極籌建。
二、物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市具有一定的物流服務基礎,物流需求也在不斷提升,但現代物流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不相匹配。
(一)物流基礎設施有待改善
近幾年,我市除公路基礎設施外,鐵路、水路等基礎設施投入不大,形成的交通運輸體系與產業結構、產業布局不完全相適應。我市地處內陸,進出貨物主要是大宗散貨和鋼鐵重件,適合大運量、低成本的水路、鐵路運輸,由于袁河無法正常通航,鐵路運力飽和,貨物進、出主要依靠運輸成本較高的公路運輸,隨著鋼鐵、新能源、新材料等工業迅猛發展,未來貨運量將會快速增長,物流成本較高的問題將更加突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合理。部分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專業物流市場規劃缺乏論證,適合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型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專業物流市場建設滯后。
(二)物流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本土物流企業基本是規模小的民營企業,服務功能單一,主要提供運輸和倉儲等基礎物流服務,這些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競爭力差,服務質量不高。生產和流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發展物流的重要性,許多企業內部實行產、供、銷一體化,倉儲運輸一條龍,企業自辦物流業務,不愿外包,其物流運輸大部分屬單向運輸,運輸空駛率高,實載率低,企業運輸成本高,產品銷售效益相對較低。本地企業尚未開展進出口報關、貨代業務,不適應外貿業務的迅猛發展,不利于整體物流服務水平的提升。
(三)物流發展大環境有待改善
物流行業法規還很不健全,相關政策的出臺不能跟上行業發展的要求,監督管理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例如,目前新余市辦理了許可證的物流企業只有400-500家,這其中包括小規模個體企業,很多物流企業都是無證經營,自己能找到貨源,不辦理許可證,也不掛靠到物流公司,大量非專業倉庫和私營、個體、外地車輛的出現,孳生諸如無證照經營、違章、超裝濫載、偷稅漏稅等不良現象。同時,由于經營主體分散,不能形成大規模、強規模物流企業,并且難以對其進行規范管理,導致運輸行業抗風險能力低。一些小型運輸企業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時,因理賠金額過大,很可能導致破產。目前政策對物流業的發展所產生的效能不高,作用不明顯。
(四)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大多數物流企業管理手段比較落后,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網絡軟件人員普遍缺乏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能力,不能有效運用計算機、互聯網等系統化高新技術進行信息化管理。企業間整合、挖掘、利用信息資源的理念落后,物流企業與海關、商檢、海事、稅務、商務、交通等政府監管部門,與貨主、貨代、碼頭、儲運、機場、車隊、鐵路、銀行、保險等各部門的業務往來還未實現聯網功能,工作準確性和及時性相對較差。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春宇集團長青分公司負責投資興建)因平臺建設投資大、回報小、回報期長等原因停滯建設,現重新確定了新的建設運營單位,新的方案還在研究完善中。
三、促進物流業發展的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各部門要進一步認識現代物流業的重要戰略地位,從思想上重視物流工作,切實采取措施,推動現代物流業又好又快發展。建立各級現代物流業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協調、解決物流資源整合、產業布局和跨行政區域的重點項目建設等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管理,明確各部門分工,強化管理職能,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二)完善稅收政策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物流企業營業稅計征基數。實行有條件統一納稅。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國家進口稅收政策的物流企業進口設備、儀器以及按照合同隨設備進口的技術(含軟件)及配套件、備件,按國家有關規定,經依法審查批準,可享受減免關稅的優惠政策。幫助有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物流企業稅收試點。
(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對重點物流基礎設施項目的物流企業項目,各級政府給予項目貸款貼息或一次性補助。集中一批物流專項資金,發揮其鼓勵、引導和放大作用,用于支持建立重點物流企業、重大物流基礎設施、物流高級人才培養、物流科技研發和物流基礎工作,用于支持重點物流項目建設,如重點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貸款貼息等。
(四)合理安排物流項目用地
對重點物流項目,包括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物流專業市場,以及重點物流企業建設項目用地在符合土地用地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前提下,納入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優先給予安排用地指標,并酌情減免相關收費。對符合省級重大項目用地規定的物流項目,要積極爭取省級用地計劃指標,納入省重點產業項目用地計劃,確保物流項目用地。
(五)拓寬融資渠道
對效益好、有市場前景的物流項目,尤其是物流基礎設施項目,金融部門要優先給予貸款支持,擔保機構要優先提供擔保服務。有關部門要幫助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和物流企業積極申報國家和省重點項目,并爭取資金扶持。對資產質量好、經營管理好、具有增長潛力的物流企業要鼓勵支持上市。支持物流企業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或募集資金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的物流企業。充分發揮銀行及保險在扶持現代物流企業發展中的杠桿調節作用。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發展多種融資業務。建立解決物流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綜合協調機制。
(六)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建立物流人才庫,加強與設有物流專業的院校聯系,鼓勵校企合作,采取多種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養。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礎教育。鼓勵和引導企業、行業組織、高等專業學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參與現代物流人才的培訓和教育工作,盡快培養一批急需的熟悉現代物流業務的專業人才,使我市成為現代物流人才、科技、管理等要素集聚的高地。
(七)規范市場秩序
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破除市場分割,允許不同區域、不同所有制企業開展物流業務,規范引導行業經營行為,努力倡導誠信經營風氣,健全公平競爭市場機制,打擊欺行霸市、坑蒙拐騙等不法行為。規范行業管理。各相關部門主動為物流企業服務,嚴格查處向物流企業亂檢查、亂收費、亂扣壓、亂罰款等違法行為,依法清理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各類罰款項目,取消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各種收費和罰款項目。
(八)建立物流標準體系
根據國家制定的物流標準,加快物流管理、技術和服務標準的推廣,提高物流的標準化程度。推廣物品編碼體系,發展可視化技術、貨物跟蹤技術和貨物快速分揀技術。做好物流標準工作的組織協調,建立制訂與推廣能統一適用于各種運輸工具、包裝容器、集裝箱、倉儲等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技術標準。統一包裝、運輸、裝卸、儲存等作業環節行業標準,規范物流業發展,提高流通效率,建立社會物流統計核算制度。加快對現有倉儲、轉運設施和運輸工具的標準化改造,鼓勵企業采用標準化的物流設施和設備,實現物流設施、設備的標準化。
(九)完善配套服務
根據江西省口岸大通關形成區域快速通關平臺。培育現代物流市場中介。加強物流信息、貨運代理中介資源的整合,鼓勵物流信息傳播、網絡信息應用、物流技術服務、專業人才引進、從業人員培訓、市場行情分析、區域物流交流、法律規章咨詢服務等中介組織。引導現有中介組織增強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范圍、活躍物流中介市場。制訂落實專項規劃,如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專項規劃、商貿流通發展專項規劃、農產品流通專項規劃、應急物流等專項規劃。支持組建物流行業協會。鼓勵現有大中型制造企業進行自營物流分離改革,規范利用物流基礎設施,優化各企業的供應鏈模式。
(十)加強交流合作,推進物流業對外開放
著力營造“三個環境”,即營造高效率的準入環境,支持更多的現代物流企業投資落戶;營造高質量的服務環境,助推現代物流企業做大做優做強;營造高效能的執法環境,引導現代物流企業健康快速發展。通過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運輸方式之間相互協調,實現與長株潭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間的物流對接,把我市建設成為立足江西、輻射全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社會化、專業化贛西區域物流樞紐和現代國際物流中心。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