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同 龔瑜
推進科技協同創新,是促進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推進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也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勝法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指出,要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下氣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取得突破。當前,我市正處在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不斷增強支撐引領作用,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推進科技協同創新的主要成效
2013年以來,全市科技工作以實施“科技協同創新人才引領工程、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引領工程、科技協同創新項目引領工程、科技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引領工程、科技協同創新服務引領工程、科技知識產權戰略引領工程”六大引領工程為龍頭,著力打造人才聚集、產業升級、創新驅動、成果轉化、產業聚集、自主創新六大高地,有效發揮了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一)科技人才引領技術進步。一是政策環境不斷優化。修訂了《新余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和《新余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進一步激發了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二是人才培育成效顯著。挖掘、遴選、培養、推薦了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其中,新鋼公司夏文勇獲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科技人才;國科公司金衛平等4人作為全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人選被推薦至科技部。三是創新團隊逐步做強。賽維公司等四家企業的省級創新團隊通過驗收;新鋼公司等企業的5個創新團隊2014年共獲項目資金支持150萬元;依托贛鋒鋰業公司等企業組建了市級協同創新團隊19家。四是科技成果不斷涌現。2013年度共登記省級科技成果19項,獲得省技術發明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獲省科技獎二等獎4項,列全省設區市第一位;2014年,共組織申報省科技進步獎6項,其中進步獎5項,技術發明獎1項。
(二)科技平臺促進技術研發。一是加強平臺管理。制定出臺了《新余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辦法》,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研發投入等方面,對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加強動態管理。二是加強平臺建設。加強對已建研發中心的業務指導,進一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水平,賽維國家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新鋼江西省船用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通過了科技部和省科技廳的評估驗收。三是加快平臺組建。2013年,獲批組建省級以上研發平臺6個;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現有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2014年,共組織申報省級研發平臺8個,其中,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四是做強產業聯盟。積極搭建全方位、高層次的產業發展服務平臺,組建了鋼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聯盟,目前已有100余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聯盟成員。
(三)科技項目助力企業發展。一是項目評審公開透明。進一步完善市級科技項目申報評審機制,正在著手建設新余市科技項目網上申報系統,做到項目評審“三不見面”,即評審專家不與項目申報者見面、不與中介機構人員見面、不與行政主管部門人員見面,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二是項目爭取力度加大。積極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資金,2013年,獲省級以上項目81項,項目經費2200余萬元,比上年增長15%,獲省新產品立項49項。其中,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7項,是歷年來爭取數量最多的一年。2014年上半年,獲省級以上項目22項,項目經費811萬元,獲省新產品立項17項。2013年以來,實施重大協同創新項目7項、重點協同創新項目103項、省級協同創新項目4項。三是項目經費科學使用。改革市級科技項目經費使用方式,對項目安排和經費使用,主要按照“前資助、后補助”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加大了普惠性獎勵,實行以獎代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性作用,調動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四)科技成果加快轉化量產。進一步深化與我市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高等院校的戰略合作,尤其是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合作成效明顯,開展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余科技合作對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已與瑞晶公司、贛鋒鋰業公司、永盛礦冶公司等企業開展了技術合作并簽訂了合作協議。科技成果孵化工作加快推進,贛鋒鋰業公司等四家企業的“基于軟碳負極材料的鋰離子儲能電池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等技術今年已經在我市轉化量產。加強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著力抓好光伏、螺桿膨脹動力機鋰材料等3個國家級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和金屬材料省級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培育市級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基地7家,產業聚集和成果轉化效應進一步顯現。
(五)科技服務優化創新環境。一是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啟動了與銀行的“科貸通”業務合作,通過充分發揮科技財政資金的杠杠和引導作用,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保證基金,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已有54家企業被認定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享受“科貸通”政策扶持。二是推進創新資源共享。進一步完善了市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成市協同創新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中國知網-企業數字圖書館”16家。三是做優科技中介服務。先后引進了高新區企業科技服務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依托新余學院、新鋼公司、華電公司、江鋰公司和贛鋒鋰業公司分別組建了新余市光伏行業、鋼鐵行業、螺桿膨脹機行業、鎳材料行業和鋰材料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供了良好條件。
(六)專利獎勵激發創新動力。市科技局、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新余市專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拓寬了專利獎勵適用范圍,增加了對國家專利管理標準化建設達標的獎勵和對成績突出的專利中介服務機構的獎勵,提高了獎勵標準,增加了獎勵類別,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加強專利申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13年,全市專利申請量674件,同比增長15%;專利授權量371件;每萬人發明擁有量列全省設區市第三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預計達到530件以上,同比增長50%以上。此外,江西鋼絲廠、華電公司2家企業2013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首批知識產權貫標試點單位。
二、推進科技協同創新的主要問題
(一)科技創新氛圍仍然不濃。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的觀念還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缺乏對行業前沿科技信息的了解,懼怕風險,小富即安。大多數企業缺乏開展對外科技交流合作的意識,引進、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科技創新成果不多,自主創新的起點較低。
(二)企業創新能力仍然不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系合作的主動性不強,在產學研方面的合作范圍不廣、層次不高,許多合作停留在技術轉讓、委托開發等較低層次上,共建研發機構和技工貿一體化經濟實體等高層次合作較少,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受到很大限制。全市大部分企業受資金、人才等因素制約,重技術引進、輕科技研發,造成全市企業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雖然近幾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快速增長,目前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8家,但與發達地市差距甚遠。無錫市在2011年就有高新技術企業500多家,經濟欠發達的安徽省蚌埠市在2011年底也有高新技術企業100家。
(三)高新技術人才仍然不足。全市高層次人才僅有606人,絕對數量較少,僅有省級以上學科與技術帶頭人13人、省級突出貢獻人才7人、享受省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人員71人。傳統產業領域的人才相對較多,而新興產業的人才偏少。大部分高層次人才集中在文教、衛生系統,光伏、鋼鐵、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的高層次人才不足。全市企業大多缺乏從事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的專業人才,尤其是缺乏能掌握關鍵技術、能開發名優產品的領軍人才。此外,部分企業的微觀人才環境不理想,尚未牢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科技人員待遇低、流失率高。
(四)科技投入水平仍然不高。從政府層面看,2013年,市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57%,與省政府要求的2%還有較大差距;科技三項經費雖然逐年遞增,但總量仍然偏低,制約了科技創新步伐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從企業層面看,全市規模以上企業有科技活動的2012年、2013年分別為43家和51家,分別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157%和168%,全市80%以上的規模以上企業沒有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且投入水平較低,基本不具備自主創新的條件。
三、推進科技協同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活力。一是建立市場化的項目管理機制。建立技術創新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和嚴格的項目驗收標準,健全課題來自市場需求、成果交由市場檢驗、績效通過市場評估、財政支持由市場決定的管理機制。二是建立科學化的成果評價機制。健全技術創新成果審核評價辦法,構建導向明確、有效激勵的評價體系,建立以創新進度、創新質量、產業化發展實績為主要內容的評估機制,促進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和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建立集中化的經費使用機制。完善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方式,杜絕撒胡椒面做法,財政科技經費更多采取以獎代補、后補助、貼息、有償使用、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的方式,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動創新成果、創業人才更好更快地進入市場、創造出價值。
(二)突出企業主體作用,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水平。一是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技術創新和研發組織模式,鼓勵科技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引導大中型科技企業普遍建立技術中心和技術開發部,組織開展科研攻關和新產品開發,堅持走自主研發與重點引進核心專利技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技術咨詢、技術轉讓和人才培訓等服務,提高全市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大力培育創新團隊。依托我市一批優勢企業和新余學院等單位組建一批協同創新團隊,及時跟蹤與各自領域主導產品相關的技術動態,不斷提高裝備水平、管理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積極申報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新產品和專利。三是大力培育創新平臺。加強現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的建設力度,發揮省級以上研發平臺的創新驅動能力,擇優支持和新組建一批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4年新增省級研發平臺1個、市級研發平臺5個。鼓勵科技企業與院校聯合建立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工作站、技術中心或經濟實體,借梯上樓,筑巢引鳳,促進科技成果的引進和轉化。四是加快農業創新創業。以推進富民強縣科技專項行動為著力點,構建“一個縣區一個優勢特色產業,一個龍頭企業和高品質農產品創新示范基地,一個專業對口科技支撐團隊,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一個項目規范管理制度”的“五個一”科技創新模式,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選派和農村科技創業長效機制。
(三)深化產學研合作,不斷拓展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一是加快科技成果孵化。以已與我市簽訂合作協議院校為載體,以我市承擔的國家、省、市科技項目為依托,重點圍繞我市支柱產業和科技項目承擔單位的技術需求,力爭每年有20項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對各院校具備一定技術熟化程度或產業化前景的技術成果,有針對性地組織向企業、科技園區等進行推介。二是加快推進技術研發。根據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院校合作研發產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突破一批產業鏈關鍵、核心及共性技術,大力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化研發項目,形成一批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重大創新產品,通過攻克行業關鍵技術、共性難題、制定技術標準等,搶占行業制高點。三是加快發展高新產業。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新產品的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戰略性高端產品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企業,2014年力爭獲批國家級科技項目8項以上、省級科技項目50項以上。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吸引相關企業技術人才入駐,延長產業鏈,構建創新鏈,打造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特色產業集群;強化對現有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2014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四是加快建設技術市場。加快發展和壯大技術市場,積極搭建面向全國科技資源的常設技術交易市場,加強基于網絡環境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網上對接常態化、規范化運作機制。開展網上在線成果對接活動,轉化科技成果。鼓勵和支持新余學院設立技術轉移機構,組織或參與技術成果展示交易和對接活動,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
(四)優化政策環境,不斷打造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優勢。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堅持“剛性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建立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科技人才庫,采取各種形式利用人才,及時重獎為經濟建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增強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二是扶持科技企業發展。對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民營科技企業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鼓勵企業積極承接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對在市內成功轉化重大科技成果的企業,優先給予立項支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服務,引進科技、管理、金融、財稅、貿易、中介等服務機構,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功能。三是優化科技金融服務。制定推動科技金融加快發展的工作方案,探索科技政策引導與金融服務相結合的科技投融資辦法,高效實施“科貸通”服務,重點扶持初創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探索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融資擔保基金,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科技孵化基金,支持設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或組織。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建設知識產權維權中心,開展企業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和托管,實施重大專利產業化項目,培育一批知識產權優強企業。構建專利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開展重大經濟科技活動中的知識產權評議。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