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同 龔瑜
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技能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一種教育類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僅事關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更對提升勞動者素質、培養高技能人才、服務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抓手,通過科學制訂發展規劃、積極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切實加強政策傾斜,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從“勞務輸出主導型”向“服務地方產業主導型”轉變,從“規模擴張型”向“內涵提升型”轉變,從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向服務學生創新創業轉變,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有力推動了全市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全市出臺了《關于構建適應新余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意見》等鼓勵、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文件;建立了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等制度;設立了每年300萬元的職業教育發展專項基金;從職業院校中遴選了冶金、電子、服裝、新能源、汽車、機械制造等專業的300余名學生對接相關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組建了“新余電子商務職業教育集團”和“江西新能源職業教育集團”;建立全市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人才庫,實行職業院校之間“雙師型”教師互聘互用;探索推行“招工、培訓、就業”三位一體工作模式,設立由人社部門、工業園區企業、職業院校組成的“園區企業招聘培訓辦公室”,推動返鄉務工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工業園區企業的用工對接。目前,全市共有職業本科院校2所,高職院校4所,中職學校12所,職業院校在校生9.38萬人,開設專業50多個,15%的畢業生留在本地就業。
但是,我市職業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瓶頸,制約了職業教育更好更快發展:一是職業教育生源進口不旺。受優質高中資源擴充、普通高校擴招、適齡入學人口減少、社會家庭對職業教育認同度不高等多種因素影響,職業學校招生數量出現滑坡,在校生流失率也較高。二是職業教育缺乏企業支持。企業接納學生實訓實習積極性不高,認為學生實訓實習會降低生產效率、影響企業效益;部分企業接納學生實訓實習,未安排專業技能崗位,學生缺乏實踐鍛煉機會,操作技能難以提高。三是職業院校辦學質量不高。由于投入不足,職業院校專業設施設備落后,師資整體水平不高,優勢專業比重不高,專業設置面面俱到,規模小而又不強,尚未完成形成一校一品。四是民辦職教生存發展壓力較大。我市職業教育以民辦為主,民辦學校發展主要依靠自身滾動積累,處于基本建設靠貸款、日常運行靠收費的狀態,尤其是隨著國家對公辦高校經費支持力度的加大,民辦學校生存發展空間受到極大擠壓。此外,職業院校畢業生主要流向外地,服務本地企業和產業人數不多,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仍然需要進一步增強。對此,迫切需要通過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堅持“遵循規律、系統思考、服務需求、明確定位、整體設計、構建制度、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基礎建設,完善政策體系,加強規范管理,保證整體規模,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F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加強統籌協調,健全工作機制。一是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及時分析研判、研究解決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引進社會中介等第三方評估(評價)機構,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生及家長參與的職業教育社會評價模式和定期向社會發布制度。三是建立督導激勵機制,對推動職教發展實績突出的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行業企業、社會中介和學校、教師給予獎勵。支持各級政府或各行業舉辦各類技能大賽,對成績優異的學校、學生予以獎勵。開辟廣播、電視、報刊職業教育欄目,積極營造關注職教、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引導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四是重點調動行業企業積極性,研究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意見》等政策文件,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第二,加強資源整合,完善結構布局。一是職校整合。統一規劃、統籌管理、協調發展各級各類職業院校,避免因條塊分割、政出多門而帶來的高成本、同質化、低效率,促進職業院校及其專業設置在層次搭配、區域分布和行業涵蓋上高度契合地方產業尤其是支柱產業的發展需要。推動職業教育中的學歷教育、技能培訓之間加強橫向關聯,層次之間加強上下銜接,避免中職教育因上升渠道窄而造成吸引力低、技能一般化,高職教育因課程與中職過多重復而難以實現高技能化。二是培訓整合。統籌安排教育、人社、農業、民政等部門的職業培訓項目和資金,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各職業院校負責,積極為主導產業提供定向職業培訓服務,既提高服務產業發展水平,又增強職業院校辦學活力。三是實訓基地整合。采取政府、企業和學校各投一點的辦法,推動共建產教合一的開放式公共實習實訓基地。落實企業在生產成本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培訓費作為職教專項經費,加大實習實訓基地投入。引入公司制運作模式,探索公共實習實訓基地適當收費,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四是信息整合。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門、各行業、企業以及職業院校的各類信息資源,建立新余職教信息服務平臺,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和技能人才需求,及時發布和披露職教政策、行業動態、區域規劃、產業項目、供需狀況、院校特色、實訓基地、優勢專業、典型經驗、考評結果等信息,促進政府部門、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的有效對接和深度合作。
第三,加強要素保障,提升發展質量。一是經費保障。建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并專項用于職業學校更新實驗實習設備和改善教育教學條件;各級財政安排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主要用于特色品牌專業建設和教師培訓工作等,并逐年增長;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的企業,從該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的教育培訓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經費專項用于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二是師資保障。建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補充培養新機制,支持職業學校在規定編制范圍內面向重點專業院校直接聘用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探索民辦職業院校新引進副高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新招聘博士和緊缺性專業碩士,解決事業編制待遇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建立相對獨立的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體系,由民辦職業院校自主評審本校教師職稱。三是政策保障。完善職業教育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多種所有制的辦學機制,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參與舉辦職業教育,民辦職業院校在土地、稅收、貸款等方面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扶持政策。統籌全市中職招生,打破行業、縣(區)域招生壁壘,讓優質學校在區域內充分招生、學生在區域內自由選擇學校。拓展中高職銜接渠道,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步伐。支持借助普通教育機構力量提升職業學校的文化課程水平,支持職業學校承擔普通教育的通用技術課程,促進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相互銜接和融合。
第四,加強產業對接,優化校企合作。一是以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加快建立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行業職教指導委員會,在市場分析、人才需求預測、專業設置、課程設計、質量考評等方面加強對職業院校的分類指導,引導職業院校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適度超前培養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二是創造條件重點發展以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牽引的行業特點突出的職教集團、與我市經濟發展格局和產業布局相對接的區域性職教集團、以我市職業院校的特色專業為紐帶的職教院校聯盟(集團)。強化各類職教聯盟(集團)互動合作、資源共享。推廣“廠中校”“校中廠”等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工學結合、彈性學制和模塊化教學等改革創新,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培訓與終身學習對接,促進職業教育均衡化、集約化、連鎖化發展。三是大力推進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聯合辦學,互派教師、學生,進行常態化培訓合作。積極推進企業在職員工參加繼續教育及技能培訓,促進企業員工尤其是年輕員工不斷增長業務技能、提升操作水平,成為高技能人才的中堅力量。建立對外合作辦學機制,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服務重點產業發展。
第五,加強試點引領,探索創新模式。一是建立“三項制度”。構建考試考核制度,建立考核委員會,明確考核主體和考核標準,確?,F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更具實效;建立就業準入制度,企業用工嚴格落實“先培訓、后就業”和“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無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必須先職業培訓、后企業上崗;構建激勵補助制度,增加財政預算,專列經費向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傾斜,重點用于補助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企業學校。二是實行“三個統籌”。區域內統籌職業教育資源,把分散在各相關部門的職業教育資源與技能培訓,統籌到現代學徒制試點辦公室,使職業教育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統籌各部門職業教育相關經費和企業職業培訓經費,用于企業員工培訓和學生學徒;統籌企業用工崗位,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安排學生學徒崗位,滿足學生崗位學徒的需求。三是推進“三個融合”。鼓勵職業院校引進企業資源用于學生實訓、學徒,致力把實訓中心建成企業的生產基地、學校的教學工廠、面向社會的培訓中心及技能考核鑒定場所,鼓勵重點企業自辦職業學校,實現校企融合;推進課程改革,建立課堂、實訓基地和實習車間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使職業學校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企業、進入角色;實施職業院校與企業管理人員雙向掛職鍛煉,學校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企業派師傅和技術人員進課堂,實現育人與用人融合。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