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忠華 張小流
工業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不僅是創業就業的主要載體,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市作為全省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一直以來都將工業經濟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在市第八次黨代會上,市委準確作出了“工小美”的市情判斷,并在市委八屆二次全會上提出了“工小美”的奮斗目標以及路徑方法。圍繞如何做大做強我市工業經濟,助推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筆者對我市的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得出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我市工業發展的現狀
全市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3戶,2017年實現增加值增長8.3%,其中新余高新區、渝水區袁河經濟開發區、渝水區新興工業園、分宜縣工業園4個工業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比達70%,全市工業化率達45.2%。近年來,我市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初步形成了鋼鐵及深加工、新能源、光電信息、裝備制造四大支柱產業為主導,苧麻紡織、化工建材、食品醫藥、電力能源等產業為輔的“4+X”新型產業體系。2017年全市規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8.1億元、增長19%,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00.6億元、增長89.9%,較上年提高55.8個百分點,這兩項指標增速均列全省第一。近年來,為充分發揮園區工業主戰場作用,推動產業以更少成本和更快效率加速集聚,目前全市共建設了201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和10個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為解決企業資金難題,我市設立了規模達10億元的政府性產業引導專項資金,已為14家企業提供2.6億元融資支持。可以說,我市的工業經濟總體呈現出基礎牢,上升穩的良好局面。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工業發展總體上呈現出積極向好的上升態勢,但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優、層次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仍然是制約我市工業經濟加速崛起的突出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不優。目前我市的四大主導產業中,鋼鐵產業作為傳統制造產業,仍占據了整個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新興產業雖然近年來發展較快,但是對整個產業的支撐作用還十分有限。總體而言,我市的工業經濟結構仍然呈現出一鋼獨大的局面。
二是發展后勁不足。項目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是推動產業升級的“發動機”,所以一個產業項目的多少,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目前我市的工業項目總體呈現出“三少、三不”的特征,“三少”即帶動性強、示范效應大的大項目少,處于產業鏈終端的裝備制造項目少,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項目少;“三不”即企業實施技改項目提升創新能力的意識不強,重點項目之間的產業關聯性不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項目占招商引資項目的比例不高。這些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工業經濟的發展后勁和轉型升級步伐。
三是產業的競爭力不強。縱觀我市現有的工業企業,除新鋼公司、贛鋒鋰業等少數行業龍頭企業外,大部分企業對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方面投入的資金和精力都嚴重不足。許多企業的產品處于產業鏈的前端,產品附加值較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易受制于人,企業發展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同時,由于受區位優勢不明顯、資源稟賦不突出、產業配套不齊全等因素影響,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落戶我市的企業往往只看中了我市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對融入我市未來發展的思考不多、愿望不強,把加工制造等低利潤、低等次產業環節放在我市,很大程度影響了我市工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三、加快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是充分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積極爭創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3315”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大力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在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產品研發、重大產業技術科技公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大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平臺建設力度,鼓勵科技型企業和科研機構采取多種形式,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同時,圍繞四大支柱產業加快建立科技創新合作聯盟,推動新鋼公司、贛鋒鋰業等企業的省級以上科研平臺向全市企業開放,實現全市科研平臺資源共享。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快引進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二是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申報“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加快改造提升鋼鐵、苧麻紡織、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培育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構筑新型制造業體系。全面落實支持新鋼跨越發展三十條措施,推動新鋼實施5-10個產業延伸合作項目,鼓勵新鋼加快發展非鋼產業,努力在非鋼產業上再造一個新鋼。全面完成產業集群三年倍增計劃,力爭鋰電、手機觸控產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均達220億元,LED和裝備制造產業均達200億元。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充分發揮高新區軍民融合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產業深度發展。
三是加快打造鋰電產業高地。我市現有鋰電企業51家,已基本打通鋰礦原料至動力電池生產環節,形成了鋰鹽、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鋰電池等一條較完整的鋰電池產業鏈。龍頭企業贛鋒鋰業是全國鋰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是國內鋰產品工藝技術最全面的企業;江西雅保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美國雅保收購江鋰新材料后成立的新公司,目前正在推進的5萬噸氫氧化鋰項目建成后,新余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級鋰鹽生產基地。落實我市大力支持鋰電產業發展三十條措施,以贛鋒鋰業年產6億瓦時高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年產2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以東鵬化工2.5萬噸鋰鹽、科能4億安時鋰電池等一批總投資過10億元的大項目為抓手,推動鋰電產業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突出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抓緊出臺全市統一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抓好政策兌現落實,打造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立足四大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深入實施招大引強計劃。重點推進贛企入余、“渝郎回鄉”,加快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項目落戶我市。全力推進國省道一級公路繞城改建、蒙華鐵路新余段、國電投分宜電廠擴建等項目建設,支持發展雙林特色產業園,加快內陸口岸、國際快件監管中心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工業發展保障能力。同時,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配套服務體系,著力提高各園區產業集聚區能力和產業孵化能力。積極盤活園區閑置資產,切實提高標準廠房利用率。全面完成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不斷提升平臺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益。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章忠華系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