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市第八次黨代會上全面審視和分析了新余市情,作出了“工小美”市情的準確概括,提出了建設“三區兩典范”的奮斗目標。抓好產業轉型,無疑是我市實現變道超車的助力器,是厚植發展空間的催化劑,更是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途徑。這些年來,我們做了許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的利好因素增多,基礎越來越牢。
一、產業發展現狀
“工”是新余的本色,工業強則新余強。這些年來,我們做了許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不斷夯實。積極應對鋼鐵化解產能過剩、光伏和新材料兩大龍頭企業破產重整的被動局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從生產端發力,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集中培育集聚性、引領性和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初步構建了以鋼鐵、新能源、光電信息、裝備制造為主導的“4+X”新型工業結構體系,四大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017年分別增長23.9%、36.5%、26.1%、13.5%。堅持產業集群引領轉型升級,大力實施鋰電、手機觸控、LED、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三年倍增計劃和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二、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我們新余的發展也進入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發展重點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梯度推進,經濟增長模式由外需拉動為主向內需拉動為主轉變,為我們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承接國際資本和沿海產業轉移提供了難得機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國家戰略,以及新宜吉六縣跨行政區轉型合作試驗區的實施,將為我們的發展開辟新的領域、拓展新的空間。
雖然我市已有一定基礎和條件,但縱觀我市產業現狀,傳統動能“大而不強”、新動能“勢強量弱”交織存在。
一是產業結構亟需優化。2017年,我市工業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與鋼材等商品價格大漲有關,傳統主導產業占比仍然偏重,鋼鐵產業主營業務收入720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近50%。而新動能尚在孕育,體量較小,新能源、光電信息和裝備制造三大產業201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8.4億元,僅為鋼鐵一個產業的70.6%。
二是產業支撐作用亟需增強。鋼鐵產業集群增長較為緩慢,規模上已不具備上升空間;光伏產業集群規模從最高的400億元左右降到目前的260億元左右,規模有所萎縮;苧麻產業真正與苧麻直接關聯的制造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僅為30億元左右,產業支撐作用明顯不足。
三是產業層次水平亟需提高。鋼鐵產業除新鋼以外的鋼鐵加工企業生產設備普遍落后、生產工藝陳舊,近八成的企業沒有開展科技研發活動;光電信息企業多為租用工業地產進行來料加工和產品組裝,缺乏設計和研發能力;鋰電產業電池封裝及組件環節仍無突破;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終端產品知名品牌、知名產品不多。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程度還比較低,智能化水平整體較低,多數企業尚處于工業2.0或3.0初期階段。
三、對策與建議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是要加快集群發展。傳統產業方面,重點是抓好新鋼和賽維兩個龍頭。按照支持新鋼跨越發展的三十條措施要求,進一步將責任分解到人、落實到位,推動企業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600億元、利稅34.5億元。實施5-10個產業延伸合作項目,加快推動非鋼產業的發展,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對賽維下一步的問題,我們決不掉以輕心,要盡一切努力解決前進路上的困難問題,全力推動企業順利執行重整計劃,盡快甩掉歷史包袱,努力實現涅槃重生。在新興產業方面,核心是全力打造鋰電產業發展高地。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市的鋰電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下一步關鍵是在政策扶持、項目帶動、龍頭引領三方面共同加一把力。政策上,貫徹落實好支持鋰電產業發展的30條意見,通過產業引導資金等真金白銀扶持產業發展壯大;項目上,重點圍繞抓好江西雅保5萬噸氫氧化鋰、東鵬化工2.5萬噸鋰鹽、贛鋒鋰業3.75萬噸氫氧化鋰等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全市將形成18.7萬噸的鋰鹽產能。龍頭上,著力發揮贛鋒鋰業、江西雅保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要培育產業發展動能。以組織申報“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為契機,加快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不斷增強兩化融合水平,著力發展新能源、光電信息和裝備制造產業,推動“新余制造”向“新余智造”轉變。依托新鋼公司、賽維LDK、贛鋒鋰業、木林森等骨干企業的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產品檢測中心等研發檢測平臺,積極創建創新高水平服務平臺,實現平臺協作共用最大化。引導企業加快品牌創建,鼓勵重點優勢企業依托品牌優勢,整合眾多無牌、貼牌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擁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三是要增強產業帶動能力。突出抓好現有主導優勢產業,瞄準新鋼、賽維、贛鋒鋰業等一批主業突出、帶動性強的重點優勢企業,采取超常規的措施進行扶持,推動優勢資源向其集中,促進裂變式擴張。鼓勵支持集群重點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靠大聯強等多種方式做大做強。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培育一批知名企業、知名品牌和知名企業家。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重點圍繞鋼鐵深加工、鋰電新能源、光電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培育發展一批潛力大、前景好的成長性企業。
四是要持之以恒優化發展環境。環境就是競爭力,服務也是生產力。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加快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新余的發展環境更優更具競爭力。持續做好“放管服”改革,銜接好國務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工作;全面推行網上“一站式”審批制和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管理制,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積極開展“一次不跑”政務服務事項改革,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實為企業減負,為市場松綁,為實體經濟構建更優的發展環境。
五是要強化要素保障。政策保障上,按照“一產一策”要求,分類制定策略,認真謀劃項目,培育一批新經濟龍頭企業,打造一批新經濟產業集群。人才保障上。當前,全國各地掀起了搶奪人才戰,市里也出臺了“人才新政30條”,有很多干貨,我們要加大宣貫力度,使我市成為吸引人才的洼地,培養人才的沃土。公共服務上。力推《新余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今年12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要全部建成。加大各工業園區道路、管網、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投入,改善園區軟硬件環境,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產業集聚能力。強化企業精準幫扶。加快工業園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實現運行監測、精準幫扶、項目跟蹤、政策宣傳、信息檢索、公共服務等功能全覆蓋,實現實時收集企業問題,實施在線跟蹤督辦,提升幫扶精準度。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