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陽 楊芳磊 劉怡華
近年來,隨著我市城市建設和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城市機動化進程不斷深入,社會交通需求不斷增加,交通出行日益活躍、頻繁。目前,我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勢較為平穩,道路交通基本滿足生產生活、物流運輸和市民出行等各方面的需求,但與人民群眾期盼的高效、暢通、安全道路交通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如何進一步治理交通擁堵、優化市民出行環境,這里淺談幾點認識。
一、新余市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市各功能區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目前,我市形成了城南商業購物區、城北生活休閑區、城東生產區等三大主要城市功能分區,因城市布局等歷史原因,各功能區內市民生活配套不夠完整。比如,城北地區的商業網點較少,每逢端午、中秋、春節,人流、車流集中出行,極易造成交通擁堵;城東有大量企業,早晚大量市民往返于城東和城北,潮汐車流明顯,給道路通行帶來極大壓力。加上我市城南與城北功能區之間有浙贛鐵路,城北與城東功能區之間有孔目江,這些地理環境隔絕了不同功能區之間的空間聯系,給區域之間的交通往來增加了困難,交通暢通不足,擁堵現象明顯。
(二)城市路網結構有待優化。
一是環城貨運通道尚未建成通車。貨運車輛在城內通行,不僅破壞城市道路,還給市民出行安全帶來隱患,加上大型貨運車輛載重大,啟動慢,在紅綠燈路口通過的時間長,客觀上降低了道路通行效率,一旦有貨車掉頭、拐彎等情況,極易引發交通擁堵,此現象在仰天崗大道、新欣大道上尤為突出。經統計,近年來我市全部道路交通亡人事故中,涉及貨運車輛的占比接近一半,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二是城市人行過街天橋不足。我市已在暨陽和贛西學院兩地新建了兩座人行天橋,有效緩解了兩地交通擁堵壓力。但在抱石大道、五一北路、仙來大道等臨近學校的主干道附近沒有架設人行天橋,行人尤其是學生過街往往與機動車交叉穿行,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三是交通組織設計沒有在道路規劃設計方案中得到體現。交通安全設施與道路建設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的“五同步”未得到認真落實,造成少數道路規劃、設計不合理、限速不科學、交通標志缺失、安全設施不完善,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三)綠色出行理念體現不夠。
一是公交優先有待進一步落實。公交公司布局公交站點、設置公交線路時,往往考慮客流和經濟效益,在濕地公園、暨陽翡翠城等城區邊緣居民社區,公交線路設置不多,站臺建設偏少,網線覆蓋率偏低,公交出行缺乏競爭力、吸引力。
二是自行車出行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由于城市道路在規劃、設計、建設時多為滿足機動車通行需求,非機動車道偏窄,自行車要與摩托車、電動車等混合通行,通行環境和安全受到影響。比如,在仙來大道復興大廈旁的港灣式公交站臺,非機動車道只有1米多,在此通行的市民極容易與周邊車輛發生剮蹭,安全隱患較大。
三是道路設計無法滿足步行出行要求。長青路、勞動路等主要道路的人行道路沿石過高,小孩和老人上下不方便,此外,贛新路口、新華書店、七家山等路口的地下通道坡度較大,通道內通行環境差,摩托車、非機動車無法通行。
除此之外,酒駕、不分道行駛、逆行、不按規定使用遠光燈,亂鳴喇叭,“中國式”過馬路等交通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市民文明交通理念尚未養成。
二、引發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的原因分析
(一)機動車保有量不斷增加,交通擁堵不斷加劇。2009年底,我市機動車保有量為18.5萬輛,道路通車里程為4337公里;2019年底,我市機動車保有量為32.4萬輛,道路通車里程為5047公里,十年間,機動車保有量增長了75%,而道路通車里程僅增長了16%,在享受汽車帶來的方便與快捷的同時,城市道路卻沒有相應增長,城市交通擁堵加劇。
(二)伴隨著城市擴張,交通擁堵逐漸向城市近郊蔓延。部分居住區、休閑、旅游等項目向外遷移,郊區與城區的聯系更加緊密,流量的快速轉移導致部分城市近郊的交通流量迅速上升,但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到位,缺乏合理規劃,城市近郊交通擁堵形勢越發嚴峻。比如,天氣晴好的春秋季,凱光植物園周末或節假日都會迎來大量休閑、散心的市民,高度集中的人流、車流混合交織在一起,給道路通行帶來巨大壓力。
(三)早晚高峰出行集中,路面交通流量超飽和。
城市道路早晚高峰交通流量明顯上升,主要道路及交叉路口普遍處于流量飽和狀態,且消散時間有所延后。比如:抱石大道與公園路路口、勞動路與仙來大道路口、勝利北路與抱石大道路口等交叉路口以及勞動南路、勝利北路、抱石東大道、仙來東大道、五一北路、竹山北路等市區路段交通流量相對集中道路,高峰時交通堵塞嚴重;第四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等醫院高峰期進出車輛對主干道正常車輛造成干擾;新鋼小學、新鋼中學、渝水四小、百樹北湖學習、一中、三中、四中等學校路段,每逢學生到校、放學時段經常發生交通擁堵。
三、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現狀的一些建議
(一)完善路網結構,實現交通微循環。不斷完善道路網絡系統,有計劃地打通城區“斷頭路”、整改“瓶頸路”,有計劃地在重點學校、商場周邊修建人行天橋,構建立體交通網絡,改善平面交通微循環。
(二)新建、改建項目應充分體現交通設計。在開展大型項目建設時,增加公安交警部門的參與度,從項目規劃、設計、建設、驗收等各個環節,充分征求公安交警部門的意見。在開展道路建設項目時,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建設與道路建設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三)大力建設城市智慧交通體系。全力推動智慧交通系統建設,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深入挖掘交通科技管理效能,構建精細化勤務管理、可視化指揮調度、快速化警情處置、智能化燈控配時、多元化交通誘導、同步化預警研判的智慧交通管理新模式。
(四)調整重點區域交通組織,改善道路通行條件。圍繞商業中心、行政中心、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因地制宜采取單行、調整路口渠化、優化通行軌跡等措施,持續改善重點區域交通組織,積極推進部分路段左彎待轉、可變車道、潮汐車道等新型交通組織,不斷提高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協調控制水平,將中心區路口納入區域協調控制系統,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五)倡導綠色出行,逐步改變市民的出行習慣。積極推進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大公交專用道施劃力度,努力推進城市自行車綠道、步行道建設,打造慢行系統,以滿足市民多種方式出行需求。有序開展公交站點遷移和改造,對影響市區交通、引發道路擁堵的公交車站逐步遷至合理點段,最大限度減少公交車靠近交叉路口停靠、平行對向停靠、直線式停靠現象。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市公安局,黃道陽系市政府副秘書長)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