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忠華 謝小敏 黎洪勇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及在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實現“五年新輝煌”的目標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工作開展情況
1.穩步推進工作銜接。對標中央、省委新的決策部署,出臺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及時對兩項工作有效銜接作出制度政策安排。同時,聚焦新使命、新任務,在全市扶貧系統開展“強學習、立規矩、深調研、轉觀念、促落實”活動,大力推動廣大扶貧干部提高站位,找準定位,加快轉變,加強銜接。
2.深入開展監測幫扶。堅持把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率先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信息系統,探索形成“四拓展四提升”的監測幫扶新機制;通過農戶、基層干部、行業部門協同發力,實現對全市4萬多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監測幫扶,新增邊緣易致貧戶4戶17人。主要經驗做法先后在《江西扶貧工作簡報》《國家鄉村振興簡報》專刊印發全省全國。
3.持續加強資產管理。積極推動扶貧資產信息化管理,依托管理平臺,創新“1234”工作舉措,在全省率先完成2020年度扶貧資產清查、登記、確權等一系列工作,全市扶貧資產權屬清晰,運營穩定,管護到位,效益明顯,實現了“四化”管理目標。3月底,國家鄉村振興局專家組來余調研,并對我市扶貧資產管理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4.聚力推動產業發展。全市計劃產業項目199個,預計投資1.09億元;已安排資金2973萬元、落實項目37個;新增小額信貸277萬元。發動鄉鎮商會投資8500萬元,新建工廠化養魚項目7個合計52臺套設備、肉牛養殖小區15個,新增瓜蔞種植基地14個2000余畝、果凍橙種植面積1000畝。創新開發出創業致富帶頭人管理評價信息系統,并將根據國家和省里要求進一步調整升級,建立健全產業眾籌雙向評價激勵機制;大力推動相關部門給予致富帶頭人產業貸款、擔保和保險等政策支持。
5.大力促進穩崗就業。全面實施就業幫扶“三訪責任制”,即通過村組干部走訪詢崗、鄉鎮干部回訪送崗、縣區干部暗訪穩崗,常態化監測幫扶農村低收入人口穩崗就業,全市近1.1萬名脫貧人口、330多名邊緣人口穩定實現就業,分別占比2020年底的101.3%和113.3%。
6.不斷強化防貧保險。委托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開展2020年防貧保險專項審計評估;重新擇優錄用2家承保公司,進一步優化提升了防貧保險質量。今年保險幫扶36例、賠付資金34.61萬元,有效防止了貧困增量。
7.認真做好檔案管理。全面推進脫貧攻堅檔案整理歸檔工作,分級分批開展業務培訓,積極推動“示范點”建設,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實現進度和任務“雙過半”的目標。
二、存在主要問題
當前,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力量不足。鄉鎮扶貧工作站人員變動較大、人員減少較多;一些地方村級扶貧信息員流失嚴重,工作銜接困難。二是資金不足。國家和省級分配到我市的專項資金體量較小,市縣財政配套資金較少,難以滿足任務需要。三是家禽養殖用地難題急需破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
三、工作建議
1.健全“四項機制”。一是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建立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信息系統,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工作。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要求,將農村低收入人群全部納入動態預警監測范圍,確保風險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二是健全完善保險保障機制,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基本生活保障,強化落實農業保險和防貧保險,逐步提高農村因病因殘等特殊困難人口的保障水平,增強農村低收入人口抵御災害、抗擊風險的能力。三是健全完善資產監管機制,分類摸清各類扶貧項目形成的資產底數,建立完善日常管理、運行調度、監督管理等基本制度,加強運營管理,推進持續保值增值,確保扶貧資產穩定發揮作用。四是健全內生動力激發機制,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帶領群眾追求新生活、不懈新奮斗的政治功能和組織能力,全面推行“增收激勵”“積分管理”等幫扶機制,深入開展“三講一評頌黨恩”活動,持續激發群眾自我發展致富的內生動力。
2.夯實“四項基礎”。一是發展壯大農業產業,積極探索建立“龍頭企業領辦、全產業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聯農帶農增收”的產業發展模式,選準選好優質高效產業項目,適度規模發展,支持農業產業的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探索農業產業聯農帶農方式,健全完善產業利益聯結機制,逐步讓包括農村低收入人群在內的所有農村人口分享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二是拓寬穩定增收渠道,繼續實施有針對性的就業幫扶政策,建立健全就業穩崗長效機制,加強就業監測幫扶,促進脫貧人口和邊緣人口穩定就業、穩定增收,鞏固拓展脫貧人口增收渠道,穩步提高農村脫貧人口和邊緣人口收入水平。三是持續改善發展環境,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村路、水、電、物流、通訊網絡等設施建設,進一步推動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是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夯實戰斗堡壘,建立完善的自治、德治、法治和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調動起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3.強化“四項保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壓緊壓實各級黨委主體責任、部門行業責任、單位幫扶責任;發揮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作用,建強鄉村工作站(室),建好干部隊伍;繼續選派駐村工作隊,實施“百企興百村”行動,凝聚強大合力。二是強化資金投入,保持財政支持政策總體穩定,并根據需要適度增加財政投入規模,優化支持結構,調整支持重點。三是強化政策支持,強化金融服務保障,繼續發揮再貸款作用,完善小額信貸政策,加大農業產業信貸、擔保、貼息、保險等支持力度。強化土地支持保障,在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給予政策支持,保證用地需求。四是強化人才支撐,建立健全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對農村選人育人、引才留才給予更多政策支持,打造一支扎根農村、服務農民“不走的工作隊”。
4.探索“三項創新”。一是探索農村金融改革模式。以鄉村振興農戶的資金需求為切入點,引導農民成立內置金融合作社,整合農戶資產資源,增強農民組織化程度,激發鄉村振興動力。二是探索鄉村建設舉措。結合全市城鄉空間規劃布局,統籌推進村莊整體規劃和分類布局,促進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空間科學合理布局;選擇一批重點村,先行先試,加強中心村建設,規范邊遠村撤并,打造一批“多規合一”且實用性強的示范村。三是探索鄉村治理方法。創新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管理方式,建立農村小微權力“清單”,大力推進村級小微權力規范運行,調動起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農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章忠華系市政府副秘書長)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