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梅 胡軍
畜牧業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市畜牧業發展較快,主要畜禽出欄持續增長,畜產品質量明顯提高,畜牧業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豐富市民多樣化需求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去年八月,為進一步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促進牛羊和水產業發展三十條措施》,全市掀起了發展牛羊產業的熱潮。圍繞如何抓住這難得的政策機遇,突出主攻方向、破解發展難題,真正做大做強畜牧產業,提出以下思考。
一、全市畜牧業發展基本現狀
一、生豬養殖持續向好。全市現有生豬養殖場(小區)212家,生豬生產能力(年出欄)可達140萬頭,其中年出欄3000—5000頭的豬場109家,出欄5000—10000頭的豬場52家,出欄10000—50000頭的豬場26家,50000頭以上的1家。先后引進了雙胞胎、正邦、溫氏集團等生豬養殖龍頭企業,有效增加了生豬供應能力,提升了規模化養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2020年,全市生豬出欄74.45萬頭、生豬存欄58.23萬頭;全市新(擴)建養豬場(小區)29家,新增產能(出欄)97.9萬頭,其中10萬頭以上的4家;已經開工的24家,竣工的10家,完成新增產能42萬頭。全部竣工投產后,全市生豬出欄可達200萬頭以上,較2018年翻了一番。
二、牛羊養殖增長迅猛。2020全市肉牛出欄1.4萬頭、存欄3.2萬頭,肉羊出欄0.9萬只、存欄1.2萬只,其中規模肉牛養殖場出欄8500頭、增長67.28%,規模肉羊養殖場出欄4800只、增長86.67%。新增規模牛羊養殖場15家,其中牛場11家,新增產能(存欄)4650頭;羊場4家,新增產能(存欄)3.3萬只。洪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可存欄2500頭肉牛的二期工程已竣工投產,第三期存欄3000頭的肉牛項目正在推進當中;夢羚畜牧發展有限公司新建3個各年出欄10000只以上肉羊的大型養殖場已竣工投產。目前正在廣東溫氏集團等大型養殖企業對接洽談,引領養殖場(戶)改造提升,新建、改擴建一批標準化現代養殖企業,打造飼草料種植、肉牛奶牛養殖、加工和糞污資源化利用完整產業鏈。部分養殖戶因非洲豬瘟不敢養,對現有空欄豬舍和已關停的野生動物養殖戶的欄舍進行改造,開展牛羊養殖,實行轉型轉產。其中高新區有6家生豬養殖場轉型養殖育肥肉牛和母牛,養殖規模可達存欄牛2100頭,目前存欄牛520頭。
三、牧草種植欣欣向榮。引導部分種植大戶或龍頭企業承包土地用于牧草種植,牧草種植達到5724畝,同比增長100%以上,且都與牛羊養殖場簽訂了供銷合同,確保牧草種植戶的利益。正合公司正在篩選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與農民洽談種植結構調整,計劃新增牧草種草5000畝。
四、市場交易逐漸活躍。大力發展牛羊養殖需要有架子牛和羊羔,在羅坊原草根牛業肉牛交易市場的基礎上,卓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牛羊水產三十條措施》起草期間,迅速新建交易市場一個,營業面積3000余平方米,來自云南、貴州、東北、青海、甘肅等地的經濟人把優良肉牛從四面八方運抵新余,滿足養殖戶購買飼養的需要,交易逐漸活躍起來,兩個市場肉牛年交易量達4萬頭,比去年增長了3倍,為養殖戶提供了家門口的牛源。
五、科技興牧蓬勃發展。結合新余市草地畜牧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工作,積極開展肉牛發酵床小欄飼養及肉羊高床養殖技術示范推廣。開展了新余黑山羊秸稈顆粒飼料全程飼喂技術的示范應用及黑山羊本地化品種培育等工作。開展了優質牧草的種植、氨化、青貯等技術示范應用推廣,大力推進農村秸稈、稻草等農副產品飼料化綜合利用,鼓勵支持牛羊養殖場(戶)、種草專業戶利用冬閑田種植優質牧草或收割后的皇竹草地套種黑麥草等,有效地保障了牛羊產業發展所需青綠多汁飼料的供應。
二、當前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是落實養殖用地難。我市在2018年出臺了《新余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嚴格劃定了禁養區,可養區的面積進一步減少。據生態環境部門測算,全市禁養區的面積達2840平方公里,而可養區的面積只有338平方公里,分別占全市總面積3178平方公里的89.37%和10.63%。再加上林地指標不足,因此用于畜牧業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落實新(擴)建養殖場建設用地比較困難。
二是企業發展信心不強。一方面是融資難,我市畜禽養殖專項整治時,現有養殖場均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生態化發改造,現在豬、牛、羊苗價格偏高、飼料成本、人工費用也大幅上漲、大多數養殖場因缺乏流動資金而不敢養殖,因此養殖場大都存在資金周轉不足等困難。另一方面是懼怕非洲豬瘟,在疫苗還沒有研制成功前,許多散戶還在徘徊,寧可空欄也不敢冒著風險,導致現在還有一定數量的豬場空欄,養了豬的也不敢滿負荷生產。
三是產業鏈還不完善。目前,我市高效的畜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并未形成,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較少,畜產品及其相關產品市場都還不具備及時提供真實市場信息的能力。牛羊屠宰后精深加工產品少,組織化程度不高,產銷銜接不緊密,外向度低。牧草種植面積不足,種植收割機械化程度低,加工工藝落后;牛羊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良種化率不高,產業化水平偏低。
四、推動畜牧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加快畜牧業結構性調整。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著力推進畜牧業結構優化調整,以種植結構調整為抓手,加快制定草食動物養殖規劃,逐步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降低養殖成本,促進種養業效益“雙提升”。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優化土地使用結構,建立畜牧業發展專屬用地劃定機制,緩解用地緊張難題。完善畜牧機械補貼政策,擴大補貼種類及范圍,大力提升畜牧業機械化水平,推進機械設備配套能力建設。
二、鼓勵引導建立企農利益聯接機制。去年我市爭取了牛羊產業發展項目資金500萬元,占全省六分之一。建議繼續充分爭取國務院、省政府畜牧業相關扶持政策,利用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高水平養殖基地建設的具體項目,建立企農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與養殖場、養殖場與養殖戶通過相互參股、訂單購銷等方式合建養殖基地,并對帶動能力強的養殖企業優先安排補貼項目。
三、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盡快出臺“促進牛羊產業發展三十條措施實施細則”,細化補貼范圍、補貼標準,確定補貼數量的核定程序,做好財政預算,確保各項補貼政策落實到位。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畜牧業貸款擔保體系,有效緩解畜牧產業“貸款難”問題。采取政府引導、社會資本為主的模式,設立畜牧產業基金,形成多渠道融資體系。推動畜牧業保險創新,爭取開展育肥豬、肉牛等政策性保險,擴大養殖企業參保率和覆蓋面,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
四、謀劃創建現代畜牧產業園。建議整合各路資金,規范建設園區各項功能,吸納畜牧養殖、牧草種草、有機肥生產、活畜交易、屠宰加工以及飼料生產企業落戶,形成一個具有相當規模、帶動和輻射能力強的現代畜牧產業發展園區。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黃鐵梅系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