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軍 鄧先鋒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這不僅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地方如何利用教育資源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從目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來看,發展之路道阻且長,仍有諸多問題亟須重點關注。
一、發展現狀
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有職業院校13所,開設專業160多個,在校生人數7.9萬余人,職業院校在校生占人口比全省領先,教職工3400余人,形成了“小地市辦大職教”新格局。其中,本科院校1所,即江西工程學院;高職院校3所,即贛西科技職業學院、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中職學校9所,即新余市職業教育中心、江西康展汽車科技學校、新余司法警官學校、江西科技中等專業學校、江西冶金工業學校、江西新興產業工程學校、江西中山電子計算機中等專業學校、新余特種防衛學校、分宜職業技術學校。中職學校中,省級達標校5所,省級普通中專4所(另有5所技工院校)。
二、存在問題
1.高校畢業生留“余”率不高,人才流失嚴重。我市為人口小市,職業教育的出發點之一就是為本地引進外來人口和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職業教育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促進作用不大。可以看出,我市職業教育有一個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兩頭在外”:即招生、就業在外,職業教育生源絕大多數來自于外地,13所院校2020年共招生52079人,其中,市內學生12118人,占全部學生比重的23.27%,市外學生39961人,占全部學生比重高達76.73%,本地生源較少。更為重要的是,畢業生選擇市外就業7067人,選擇市內就業1611人(不含升學),市外就業率明顯高于市內就業率,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流失嚴重,大多數高職院校培養的青年人才沒有成為推動本市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助推劑。
2.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不足,“雙師型”等師資有限。一是生師比居高不下。以生師比來看,全市職業院校的總體生師比為21.6:1,公辦職業院校的生師比為21.16:1,民辦職業院校的生師比是21.24:1;高職院校以上學校生師比為21.63:1,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為21.45:1。由于生源的問題,各個學校的生師比不均衡,最高的為江西冶金工業學校,達25.8:1,最低的為江西新興產業工程學校,為17.17:1,13所學校中有7所學校的生師比超過了教育部規定的20:1和國家平均水平。這組數據反映我市的職業院校專任教師總體規模偏低,還不能支撐職業院校的發展。二是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從教師學歷情況看,以本科學歷為主。其中博士占0.69%,研究生占19.3%,本科占57.52%,專科及以下占22.5%。13所學校中,本科以上的超過90%的5所,60%~90%的5所,60%以下的3所,新余特種防衛學校占比最高為100%,新余司法警官學校最低33.11%。有博士學歷教師僅3所。整體來看,全市職業院校教師的學歷水平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國家的平均水平和要求的標準。三是缺乏“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占教師人數比例平均為28.88%;兩所公辦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為33.5%,民辦院校為27.9%,“雙師型”教師與國家要求不低于30%的比例和標準還有一定差距。直接導致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能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動手能力不足,可能影響就業競爭力。
3.校企合作不緊密、產教融合不充分。近年來,雖然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取得一些成績,但仍不夠緊密、產教融合不充分,產教研學鏈并未完全形成。2020年,全市13所職業院校在校生79530人,學生在企業實習人數僅為8229人次,占總學生數的10.34%。校企合作的企業數共285個,平均每個學校與企業合作數為22個,其中江西工程學院合作企業數最多,有51個。4所高職以上院校平均每個學校與企業合作數為43個,9所中職院校平均每個學校與企業合作數為16個;2所公辦院校平均每個學校與企業合作數為30個,9所民辦院校平均每個學校與企業合作數為21個。根據數據分析可知,高職以上院校比中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更充分、更緊密。根據問卷調查及個別院校負責人訪談了解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參與性不強。校企合作要求企業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是立足于“教育立場”。在接納職業院校師生實習方面,企業要騰出崗位、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來接納實習師生,原本正常的生產秩序可能會收到一定的沖擊,實習學生因實操不足,在實習過程難免會因各種因素造成產品不合格率提高和機器設備易受損壞,加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安全產生事故和企業技術外泄等不可控事件,此外,接納實習生的企業未必能夠留下學生,企業比較收益與成本后,積極性就大大降低。同時,學校參與積極性也不高。大多數職業院校與本地企業進行合作,是出于考核指標和資金獎懲等激勵措施,其自身積極性不高。
三、意見建議
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經濟問題,若僅關注到表面的教育現象,而忽視隱藏其后的經濟社會背景,那么改革將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城園共享理念下的產教融合模式是一條新出路。所謂城園共享理念下的產教融合,即充分發揮省職教園職能,為職業教育機構提供教學實訓基礎設施、后勤系統和社會保障,通過一定機制吸納各個學校入城辦學。爭取省內新建職業院校落戶江西省職業教育園區、吸引南昌一些職業院校遷到江西省職業教育園區辦學等措施,增強江西省職業教育園區實力,全面提高我市職業教育水平。南昌職業教育基礎厚實,新余、共青城兩市職業教育已有較大發展,應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推動打造以南昌為核心,以新余、九江為兩翼,帶動全省職業教育協調均衡發展的“一核兩翼”教育新格局,打通高職、中職、應用型本科的通道,推進中職與高職“3+2”、中職與應用型本科“3+4”、高職與應用型本科“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
1.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良性互動。將職業教育保持對接產業結構更符合其發展規律,即“產教融合”。從服務區域經濟與產業出發,除配置產品研發生產性功能外,還可配置諸如技能培訓、技能鑒定、技能競賽、就業服務等公益性園區功能。條件允許還可以結合配置工業園區與產業園區。
2.完善職教園基礎設施建設。職教園區不是“孤島”,而是一座“正常的城市”,不應脫離其他城市功能而單獨存在。因此應合理配置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配套功能,如商業、居住、交通、游憩等。
3.共建共享高度融合的“校城一體”。當前,職教新城空間開放需求與校園圈地建設、封閉管理的使用現狀仍是當前主要矛盾。建議建立健全產教融合資源共享保障機制,加強統籌規劃,加強職業院校內部治理。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朱勇軍系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