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渝水區引進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該區了解了引進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兌現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生活津貼、稅收返還獎勵合計54826元,進一步營造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人才發展氛圍。這也是該區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營造人才創新創業良好環境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渝水區大力實施人才強區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全區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升級需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完善人才引進、使用和激勵措施,不斷在發掘、盤活、引進人才資源上做文章,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動力。截至目前,全區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高級人才720余人,先后引進“兩院”院士2名,引進博士研究生15名,3人入選省“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2名人才獲“省突出貢獻人才”稱號,人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強化制度保障引來人才
該區成立了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強化“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對全區19個職能單位進行人才工作專項考核,把人才工作作為每年的硬指標、硬任務加以落實。全區招商引才小分隊先后赴北京、廣東、浙江和香港等海(境)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地舉辦了15場引才推介會。在經費保障上,成立了渝水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區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專項資金,建立總額10億元的鋰電產業專項扶持資金,印發《渝水區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設立300萬元科技創新扶持基金。
圍繞新能源、光電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全區重點產業發展,該區出臺了《渝水區中長期人才規劃發展綱要》、《渝水區急需緊缺人才摸底表》等文件,以新余袁河經濟開發區、區新興工業產業園為主要平臺,大力開展項目合作引才。瑞晶公司為加快光學掩膜項目技術創新,2014年引進印度籍高層次人才Pandian.T,僅用兩年多時間,公司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平均轉換效率提升1.1%;新余碧水新材料與美國先進帶鋼設備公司合作,聘請了3名美國專家作為技術顧問,建設的綠色節能帶鋼eps生產設備,可年處理60萬噸帶鋼,減少2萬噸廢酸回收處理,解決就業近100余人。
搭建載體平臺用活人才
該區因地制宜,通過做大做強高端科研、創新創業等平臺載體,為人才搭建“舞臺”。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先后引進“兩院”院士2名,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計劃通過3年時間的攻關和創新,將新余市的水稻每畝產量增加100公斤,努力為新余糧食增產1億公斤;中冶新材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柔性引進的江西理工大學秦靜博士,團隊攻克了高端無取向車用電工鋼,為企業實現盈利億元以上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區新興產業園入住鋰電上下游企業21家,吸納鋰電產業中高端創新創業人才近200名,產值達30億元。
同時,鼓勵企業走出去,建立研發基地和聯絡處,引進各類急需緊缺人才;組建“渝郎回鄉博士聯合會”,通過建立渝水籍在外優秀人才信息庫,搭建渝水籍在外博士研究生合作平臺,鼓勵其為家鄉出謀獻策及項目合作。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目前全區有14家企業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開展交流合作,共建研發機構8個。通過校企合作,該區2017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新增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一系列載體平臺的搭建,也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優化政策環境留住人才
“良禽擇木而棲?!痹搮^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不斷發力,全面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全面貫徹落實新余市“人才新政三十條”各項創新創業優惠政策,規定對入選“新余雙百人才工程”的人才(團隊)給予最高2000萬元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先后制定下發了《關于大力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的暫行規定》《渝水區中長期人才規劃發展綱要》《關于開展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選拔與培養工作的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文件,為留住人才營造了良好環境。
該區每年還開展“十佳突出貢獻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先后評選表彰了40名區十佳突出貢獻人才;每兩年組織開展“渝水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和選拔工作”,選拔培養了12名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同時,積極落實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安家補助、科研經費、崗位津貼和生活補助政策,先后幫助3名市高層次人才解決子女就學、家屬安置,積極兌現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津貼和所得稅返還,落實鋰電小鎮中高層次人才公寓120套,免費為全區高級人才健康體檢1472人次。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