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天高云淡,暖陽普照在渝鈐大地。果凍橙枝頭上,累累碩果香飄十里。蘑菇大棚里,朵朵蘑菇長勢喜人。村民們在這些扶貧產業里,收獲幸福,奔向小康。
近年來,我市把做大做強扶貧產業作為拔窮根、摘窮帽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之策來抓,堅持以工業化理念和產業鏈思維推進扶貧產業發展,通過全市統籌、精選產業、優選能人、搭建平臺,推動實現香菇、果凍橙、肉牛、黑山羊四大扶貧產業由小變大、產值年均增長120%,瓜蔞種植、工廠化養魚兩大扶貧產業由無到有并快速發展。
強化組織引導是核心
全市一體謀劃推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扶貧產業發展,提出扶貧產業發展“選、培、投、聯、扶、穩”“六字方針”,明確“黨建引領、商會奠基、協會壘臺、眾籌發力、考核激勵”的“五條思路”。實行市縣鄉村一體推進,形成了四級書記一起抓、黨政一起上、部門全參與、全員抓扶貧產業發展的大格局。
以質為先精選產業。拓寬產業選擇面,在本地特色產業中精選出香菇和果凍橙種植、肉牛和黑山羊養殖等4大產業,在安徽、廣東等外地新興產業中引進了瓜蔞種植、工廠化養魚2大產業,對6大扶貧主導產業、97個產業項目投資1.3億元予以扶持,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互促共進。
以業擇師優選能人。優選創業導師,按照“有思路、有實力、有技術、有管理、有市場、有情懷”的“六有”標準,選定創業導師,做到每個優質產業均有1名以上優秀創業導師。通過組織推選、導師挑選、商會遴選,優選致富帶頭人。目前全市已培養致富帶頭人930人,形成“一個扶貧產業、一名創業導師、一批致富能人”的“導師+產業人才”聚合效應,實現每個貧困村擁有5名以上、非貧困村擁有2名以上致富帶頭人的目標。
創新平臺抱團發展。搭建專業育人協同發展平臺,依托鄉鎮商會,成立一個市級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協會,8個致富帶頭人專業委員會,集聚全市想創業、能干事的致富能人“抱團”發展,為致富帶頭人全方位提供產前指導、產中幫扶、產后服務。建設外培內育實訓強技平臺,建成1個培育中心、12個實訓基地,細分產業籌辦專班。
統籌資金使用是關鍵
用好政府資金。近年來,全市共整合政府各類資金6.75億元,集中支持58家扶貧龍頭企業、518名致富帶頭人發展“一村一品”特優產業項目470個,覆蓋全市392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5%以上。
用活社會資金。大力引導黨員干部、商會、志愿者、群團等共同參與到扶貧產業發展中來,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176名黨代表和人大代表、79名政協委員投資590萬元,支持6個產業扶貧基地,帶動30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業。1002名民營企業家投資2億余元,幫扶20個村發展8個扶貧主導產業。26家鄉鎮商會引領492家商會企業投資5.27億元,對口幫扶203個村,發展扶貧產業項目237個,培育致富帶頭人300余人。
用足金融信貸。強化與金融、保險機構合作,市扶貧部門協調銀保監部門和各大銀行、保險、擔保機構等,挑選實力強、前景好的扶貧產業龍頭企業深入考察、評估授信,努力為產業發展引來金融“活水”。
全力幫扶指導是重點
深化貼心服務。建立“一個主導產業、一名市級牽頭領導、一個部門幫扶、一組專班推進”機制,主動開展“店小二式”的貼心服務。扶貧部門踐行“媽媽式服務”理念,每月舉辦一期“仙女湖夜話”政企沙龍活動,并不定期開展督促指導,及時了解情況,及時跟進服務,及時解決問題
優化政策支持。瞄準扶貧產業發展需求,緊盯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迫切愿望,先后出臺“柑桔發展三十條”“牛羊和水產養殖三十條”等多個支持扶貧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整合優化土地、資金、貸款、貼息、保險、獎補、培訓、技術、服務等系列普惠性政策。
強化考核激勵。建立全市扶貧產業發展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并層層分解目標任務,細化序時進度要求,硬化落實工作措施。加大考核獎懲力度,以考核倒逼任務落實。創新實施致富帶頭人雙向評價、雙向激勵,每年開展“星級致富帶頭人”評選,對高星致富帶頭人增加資金獎勵、財政貼息、保險獎補、信貸擔保等8項特惠性政策支持,在自愿情況下優先推薦參與村“兩委”換屆和各級“兩代表一委員”選舉。
實現互利共贏是目標
健全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讓帶頭人有奔頭。保證每年投入產業資金持續增長,幫助致富帶頭人發展壯大產業。一方面引導致富帶頭人充分利用政策、資金、資源、資產發展壯大自身產業,增強他們的行業話語權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致富帶頭人積極做優做長產業鏈條,不斷提高農業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
健全產業長效發展機制,讓村集體有甜頭。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各類資金均以物化的方式投入到扶貧產業中,形成物化資產,產權和收益權歸屬于村集體,保證產業長期穩定發展。按照不低于10%的收益比例,簽訂不少于5年的產業協議,由村集體長期固定受益。注重把優秀的創業致富帶頭人發展成黨員、培養成村“兩委”帶頭人,把有帶頭能力的村干部培育為致富帶頭人,通過致富帶頭人和黨員、村干部之間的“互轉”,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據統計,全市已有50多名帶頭人發展成為黨員或村“兩委”帶頭人,30余人當選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
健全產業帶貧益貧機制,讓貧困戶有盼頭。將扶貧產業與貧困戶深度融合,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以扶貧資金、幫扶資金、扶貧小額信貸、自有資金資源和勞動力等多形式、全要素加入產業合作社,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合作社”等方式參與扶貧產業發展。推行“保底+分紅”收益模式,采取“1+N”產業利益聯結方式,因戶精準施策,將貧困戶、邊緣戶全部嵌入扶貧產業發展鏈條,確保長期受益。目前全市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每個貧困戶至少有一個扶貧產業項目帶動、每個貧困人口至少有一份扶貧產業收益,年人均產業增收2000元以上。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