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新余市委會:
您在市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以人才引領我市制造業“智能”轉型的提案》收悉。目前,全市人才工作由市委人才辦牽頭抓總,市委人才辦負責全市人才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綜合協調,負責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市人社部門負責落實相關人才政策,組織實施高層次人才認定、人才津補貼審核發放等人才服務工作。根據本提案的意見建議,結合市人社局工作職能,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巧借外力廣泛集聚人才”的建議。近年來,市人社局堅持人才強市戰略,圍繞打造新型工業強市的使命任務,持續強化科研平臺建設,聚焦博士后人才引育留用,細化措施、強化管理、優化服務,在激發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較好成效。目前,全市設立博士科研平臺17家(其中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個、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4個、市級博士創新中心8個),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三級一體”的博士青年人才培養體系,在站博士后(博士)人員10人,出站21人。新余作為江西西部一個小市,與發達地區相比,受經濟發展水平、區位條件、生活配套等因素限制,高端人才引進難、留住難一直是困擾人才工作的一大難題。為有效發揮博士科研平臺作用,下一步,我局將深入園區、企業,廣泛征集各設站單位博士后需求信息,進一步摸清家底,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需求信息發布,吸引更多博士后研究人員來我市就企業急需研發課題等開展科技攻關。同時,積極向省廳推薦優質企業申報新設省級以上博士后科研平臺,力爭我市博士后科研平臺數量有新增加。
二、關于“集聚合力深化產教融合”的建議。近年來,市人社局深化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為導向,與院校密切合作,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針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推動院校增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匹配度。鼓勵校企聯合培養數字化人才,推廣企業新型學徒制在數字化領域的應用,以企業實際項目為載體,培養實操型、復合型數字化人才。支持高職院校與重點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打造產教聯合體,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提高學生留余就業率。
三、關于“以人為本健全評價體制”的建議。一是加大鋰數字化相關職稱支持力度。為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我局打造了鋰電行業特色職稱評審,助力鋰電行業工程技術人才快速成長,賦能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受省人社廳委托,我局制定出臺了《江西省鋰電行業職稱申報條件(試行)》,負責組織開展全省鋰電行業高中級職稱評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3名鋰電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取得高級職稱,142人取得中級職稱。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支持我市鋰電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拓展職稱評審新領域,為鋰電企業數字化人才培養提供堅實有力保障。二是支持企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審。根據我省現行職稱政策要求,為進一步發揮職稱導向作用,我局擴大用人單位職稱評價自主權,支持專業技術人員集中、條件成熟的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可根據實際需要向政府人社部門申請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探索自主評價機制,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工作。目前,新鋼公司已于2016年獲批自主評審權,開展了冶金工程專業中、高級職稱評審。全市高校均已開展相應系列職稱自主評審。下一步,人社部門將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大型骨干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審。三是完善技能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我局積極參與創新技能人才評價體制工作,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重,針對重點產業鏈引進數字化技能人才較多的企業,探索開展產業領軍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認定,引導企業建立健全技能等級與業績貢獻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制度,落實獲得相應職稱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激勵技能人才成長和發展。同時,完善技能競賽選拔機制,組織開展各類技能競賽,為技能人才提供展示平臺,對競賽優秀者給予獎勵,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可度和榮譽感。
四、關于“優化服務加強人文關懷”的建議。2024年,我局兌現人才津補貼共計713人次489.22萬元。2025年4月,我局聯合市委組織部、市住建局印發了《關于開展新余市2025年人才津補貼申報工作的通知》,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審核,從二季度開始,按季度組織發放一批次人才津補貼。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