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俊杰委員:
您好!非常感謝您對我市高校新工科建設的高度關注以及提出的寶貴建議。您的提案對于推動我市高校新工科建設、助力新型工業強市打造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承辦單位之一,我局認真研究了提案內容,結合自身職能,現回復如下:
近年來,我局在技能人才培養、促進高校與產業對接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與高校新工科建設緊密相關。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上,我們積極構建面向全體勞動者的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完善城鄉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針對企業職工、登記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新工科人才實踐能力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培訓基礎。同時,在推動企業與院校合作方面,我們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新型學徒制試點,這種模式為高校新工科專業探索實踐教學、加強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然而,正如您在提案中指出的,當前我市新工科建設存在專業結構不合理、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師資隊伍建設不足以及產學研合作深度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新工科建設對我市新型工業強市建設的支撐作用,也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您的提案建議,我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協同推進我市高校新工科建設:
1.助力優化新工科專業布局:積極配合高校開展產業人才需求調研工作。我們將充分利用人社局在企業信息收集、行業動態掌握方面的優勢,為高校提供鋼鐵、光伏、鋰電等產業的人才需求數據,協助高校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同時,我們在制定職業技能培訓專業目錄時,與高校新工科專業設置形成呼應,對于高校新增的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新工科專業,如鋰電工程專業,我們將在社會培訓中設置相關技能培訓項目,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全方位對接。
2.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方面,我們鼓勵企業技術骨干參與高校新工科課程的開發,將企業實際生產中的技術和案例融入課程內容。例如,邀請鋰電企業工程師參與高校鋰電工程專業課程設計,使課程更具實用性。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上,依托我市已有的公共實訓基地和企業實訓資源,為高校新工科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場所。同時,推動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合作關系,保障學生能夠參與企業實際工程項目。此外,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我們將創業培訓資源與高校新工科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創業政策咨詢、創業培訓等服務,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支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我們將利用企業培訓資源,為高校新工科教師提供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機會,并協助教師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和技術研發。在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方面,我們將高校新工科人才需求納入全市人才引進計劃,為高校引進新工科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例如,在落戶、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吸引人才扎根新余。
4.推動深化產學研合作:積極參與建立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三方深度融合的合作機制,協助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促進信息共享和合作協調。在共建創新平臺和研發中心方面,我們將結合人社局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為平臺和中心建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和人才服務。例如,對入駐平臺的創業團隊給予創業補貼,對平臺引進的高端人才給予人才補貼。在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我們將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對在科研成果轉化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給予相應的職業技能認定和獎勵,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再次感謝您對我市高校新工科建設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將持續關注并積極推進相關工作,與其他部門和高校共同努力,為我市打造新型工業強市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贛公網安備 36050202000078號